假記者假媒體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灰色利益鏈 各地行動重拳打擊

  來源:央視網(wǎng)2017-04-1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現(xiàn)在,食品安全領域已經(jīng)成為網(wǎng)絡謠言的重災區(qū)。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發(fā)布和傳播這些謠言著實坑人不淺?,F(xiàn)在有這樣一些人,自稱是記者或者打著某某媒體的旗號,以給人辦事為借口,招搖撞騙,詐騙錢財。那么都是些什么人在假冒記者?他們又是怎么行騙的呢?
      現(xiàn)在,食品安全領域已經(jīng)成為網(wǎng)絡謠言的重災區(qū)。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發(fā)布和傳播這些謠言著實坑人不淺?,F(xiàn)在有這樣一些人,自稱是記者或者打著某某媒體的旗號,以給人辦事為借口,招搖撞騙,詐騙錢財。那么都是些什么人在假冒記者?他們又是怎么行騙的呢?最近,警方就破獲了這樣幾起案件。

王某某是山東青島人,2011年他曾在平度當?shù)亟?jīng)營了一家采礦企業(yè),2013年11月份采礦許可證到期后,由于當?shù)卣哒{整不再對許可證續(xù)期,他無法繼續(xù)采礦,因此他一直想通過關系辦出許可證繼續(xù)采礦,這時有人給他推薦了一個能干的記者朱某某。

朱某某說他是《中國報道》的記者,并給王某某看了記者證。朱某某自稱認識省里的大領導,讓王某某給他2萬塊吃飯請客。王某某同意了,前后一共三次他打了9萬塊錢。

然而款打了幾次,采礦許可證卻沒有辦下來,王某某再次找到朱某某,朱某某把他引薦給了另外一個人——李某偉。

王某某覺得,朱某某是國家級媒體的記者,可能確實不熟悉地方的情況,而他引薦的這個李某偉則是某部隊的一名少將。王某某對他們的辦事能力深信不疑。這名所謂的軍官從王某某這里索要到了6萬元的打點費后,又給他引薦了一位能夠“辦事”的人——李某峰,鑒于對朱某某和李某偉的信任,王某某又先后給李某峰送去了68萬元,用于所謂的打點關系。

此時,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十個月,打點費已經(jīng)送出去80多萬,王某某辦理采礦許可證的事卻遲遲沒有回信,他終于開始懷疑,朱某某究竟是不是真記者。

王某某最后選擇了報警,平度市公安局的民警調查后發(fā)現(xiàn),在這一場鬧劇里,不管是記者還是軍官都是假的。

朱某某1996年在機關車隊開車,后來到了《中國報道》駐山東辦事處幫了幾個月的忙,看到他們拿著《中國報道》的記者證出去辦事比較方便,2016年2月他在網(wǎng)上找了一個辦假證的,辦了一個《中國報道》的記者證。

目前,李某偉和朱某某已經(jīng)涉嫌詐騙罪被逮捕;犯罪嫌疑人李某峰,因患有嚴重疾病,被平度市公安局監(jiān)視居住。王某某這才醒悟過來,這場騙局之所以會得逞就是因為自己輕信記者可以幫忙辦事。

在這起案件中,受害人王某某和許多人一樣,并不知道記者證的真?zhèn)慰梢栽谥袊浾呔W(wǎng)上進行查詢,朱某某的這一張假記者證成了他行騙的有力道具。不過,現(xiàn)在假記者在行騙時可不光靠這一樣,一張假記者證的背后還有別的名堂。

2016年11月左右,掃黃打非部門獲得線索,有人在網(wǎng)上公開叫賣辦理記者證,對外宣稱只要交1800元錢和一張照片,就能夠辦理一張記者證,不僅可以在網(wǎng)上查驗真?zhèn)?,而且要去采訪報道還可以開具介紹信。依據(jù)我國相關規(guī)定,要取得新聞記者證,必須經(jīng)過相應資格考試,由新聞出版總署,如今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fā)放,不可能花錢辦到。接到線索后,執(zhí)法人員迅速出動,找到了這個販賣假記者證的李某。

李某自己交代,除了辦證以外,他還開辦了“鳳凰旅游雜志社”和“中國南方通訊社”兩個假媒體和查驗記者身份的假網(wǎng)頁,提供所謂的一條龍服務,而且凡是買了假記者證的人還可以在這兩個假媒體上發(fā)稿子。于是那些買了假記者證的人就可以到各地招搖撞騙,以在這兩個網(wǎng)頁上發(fā)負面報道相要挾,進行敲詐勒索。這和前面的記者要錢幫忙辦事,成了假記者們最主要的兩項業(yè)務。

今年3月15日,北京市西城區(qū)法院判決,李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并處罰金2000元,沒收違法所得7800元。近年來,各地掃黃打非部門大力開展“秋風”專項行動,查繳非法報刊,取締非法設立的編輯部、記者站、工作站等機構,關閉非法設立的新聞網(wǎng)站、網(wǎng)站頻道,依法處理非法從事新聞采編活動的機構和人員,嚴厲打擊冒充新聞從業(yè)人員身份從事詐騙、敲詐勒索活動行為。從今年1到3月,全國已收繳各類非法報刊13.4萬件,查辦“假記者、假媒體、假記者站”案件39起。

現(xiàn)在的假記者假媒體,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形成了一條灰色的利益鏈條,環(huán)環(huán)相扣,越來越有欺騙性;而一些涉及到食品安全的假新聞,在傳播手段上也緊跟潮流,編造得有模有樣,讓人真假難辨。無論是假記者假媒體,還是假新聞,不僅會讓人錢財受損,影響經(jīng)濟發(fā)展,更會擾亂社會秩序,破壞媒體公信力,危害巨大。所以必須加大持續(xù)打擊的力度,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把它們掃除干凈。

(編輯:李月)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