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志》中說:“東震旦國清涼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臺山。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nbsp;《水經(jīng)注》中說;“五臺山,其山五臺巍然,故曰‘五臺’”。 因其五座山峰聳立,稱為“五臺”,故名“五臺山”?!洞蠓綇V佛華嚴經(jīng)疏》中說:“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五臺山也。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夏,故名‘清涼’”,五臺山亦稱“清涼山”?!度A嚴經(jīng)》卷二十九《菩薩住處品》中說:“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彼現(xiàn)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傳說在很早以前,五臺山并非現(xiàn)在自然墑況。時值叫五峰山,氣候非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屬地百姓苦不堪言,遂向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求援。文殊菩薩慈悲心腸,運用神通向東海龍王要來了“清涼石(俗稱歇龍石)”,并將其安放在現(xiàn)今中臺南邊瓦廠村東北的一條山谷后,使五峰山成為氣候宜人的“清涼佛國”,這條山谷也被命名為“清涼谷”,在此又建了一個寺院,取名“清涼寺”。“五峰山”也就更名為“清涼山”了。因此從一定意義來說,清涼山文化,也就是五臺山文化,亦是“清涼佛國”文化。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應化道場。望海寺,是一座“清涼佛國”之稱的五臺東臺頂寺廟,東臺頂亦名望海峰。坐東向西,主供奉文殊菩薩。據(jù)《山西通志》記載∶“隋開皇元年詔五頂胥建寺,塑文殊像,歲度僧三人?!痹?,望海寺被重建,今望海寺為明嘉靖年間由秋月禪師重修,皆為石建窯洞。正殿為文殊殿,東臺被稱之有離岳火。古德們說:五臺山的五個臺是報身的五蘊清凈為五種智能而自現(xiàn)五方佛。東臺是意自現(xiàn)的不動佛。東臺乃智能文殊道場,主息法,修法者可根據(jù)自修的不同本尊或息大事業(yè)選擇相應的東臺望海寺,可獲得快速的加持。 因此,觀察、研究和探尋“東臺學”,也是 解決“五臺山學”主體文化有機構成內(nèi)核要素問題,以期解析“清涼佛國”文化密碼,更好地研究佛教“中國化”、“本土化”中國佛教。筆者認為,東臺學文化底蘊深厚,內(nèi)涵豐富,她涵蓋了自然、地理、天文、人文、宗教、經(jīng)濟、景觀諸多內(nèi)容學科 ,經(jīng)過初步梳理、歸納,“東臺學”現(xiàn)象。
東臺照。
望海寺
(編輯: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