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九寒天里的中山公園

  來源:本網(wǎng)原創(chuàng)李月2018-01-25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中山公園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宮)南面,天安門西側(cè),與故宮一墻之隔。占地23萬平方米,是—座紀念性的古典壇廟園林

路邊的大樹映著藍天

零下三度的最高氣溫,天倒是藍得可愛

中山公園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宮)南面,天安門西側(cè),與故宮一墻之隔。占地23萬平方米,是—座紀念性的古典壇廟園林。[1]  它原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與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一起沿襲周代以來“左祖右社”的禮制建造。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園內(nèi)拜殿(今中山堂)停放靈柩,舉行公祭。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qū),192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
1988年,中山公園被國務(wù)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2002年被評為北京市第一批精品公園。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石獅子的表情好生動

中山公園原為遼、金時的興國寺,元代改名為萬壽興國寺。
1421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興建北京宮殿時,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為社稷壇。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1913年民國政府接管了社稷壇, 開始募集捐款。
1914年,在北洋政府內(nèi)務(wù)總長朱啟鈐的主持下,將社稷壇辟為公園向社會開放,初稱中央公園,是當時北京城內(nèi)第一座公共園林,也是北京最早成為公園的皇家園林之一。
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對普通民眾開放,公園開放前,短時間內(nèi)進行了大面積的整修,開辟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鑿開了東壇門的圍墻,修成了月亮門的樣式。
1915年以后,又在園中添建了河塘、疊石和其他建筑,社稷壇的戟門也被改為殿堂。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曾停放在園內(nèi)的拜殿。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園內(nèi)拜殿(今中山堂)停放靈柩,舉行公祭。
1928年,孫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遺體,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由馮玉祥部下時任北平特別市長何其鞏等愛國人士改名中山公園。在辟為中央公園后,除保留社稷壇外,先后營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園等景觀,還把習禮亭、蘭亭八柱亭、保衛(wèi)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剎的宋代石獅移入園中,園中還安放了多塊清代宮苑中的名石。
1937年日本占領(lǐng)北平后,改為北平公園,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園。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恢復中山公園的名稱,沿用至今。
1988年中山公園被中國國務(wù)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冰封的御河

公園的主體建筑社稷壇位于軸線中心,壇呈正方形,為漢白玉砌成的三層平臺。壇上鋪著由全國各地進貢來的五色土: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壇臺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稱“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壇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墻,東藍、南紅、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漢白玉欞星門一座,格外莊嚴肅穆。壇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構(gòu)建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白石臺基,無天花板。明露著梁架和斗拱,繪和璽彩畫。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孫中山先生靈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馮玉祥部下時任北平特別市長何其鞏等愛國人士提議并主持改名為中山堂。堂后門內(nèi)兩側(cè)原列有72支鍍金銀的鐵戟,故稱戟門。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將鐵戟全部掠走。社稷壇外西南面,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附屬建筑。長青園位于社稷壇東邊,園內(nèi)疊假山、搭花棚、筑花壇、置盆景。在這其中點綴著松柏交翠亭、投壺亭、來今雨軒等景點;西邊的唐花塢是培育各種名貴花木的溫室花房。
公園內(nèi)還從各地遷移來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塢以西,著名的“蘭亭碑亭”與“蘭亭八柱”,原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于1917年遷入。亭為重檐藍瓦八角攢尖頂,立在中間的石碑上刻有“蘭亭修禊曲水流觴圖”和乾隆帝所寫的有關(guān)“蘭亭”的詩作,八根石柱上分別刻著歷代書法家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帖,是珍貴的石刻文物。1915年從清代禮部衙門移來的習禮亭,原建于鴻臚寺內(nèi),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員和外國使臣朝謁皇帝習禮之地。

蘭亭碑亭

唐花塢門前不怕冷的游人

作者:李月  拍攝設(shè)備:華為榮耀V9  時間:2018年1月25日12:30——14:00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