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發(fā)現(xiàn):中國人是中、歐遠古人類的后代

  來源:新華社吳秀杰供圖2017-03-0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3月3日電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雜志3日發(fā)表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論文稱,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圖1. 河南靈井遺址發(fā)現(xiàn)的許昌人1號(右側)和2號(左側)頭骨化石(吳秀杰供圖)

圖2. 許昌1號頭骨化石碎片及頭骨化石的3D虛擬復原(吳秀杰供圖)

新華社鄭州3月3日電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雜志3日發(fā)表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論文稱,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挑戰(zhàn)"非洲起源說"--許昌人可能是中國華北地區(qū)早期現(xiàn)代人的直接祖先

" 許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連中國北方早期現(xiàn)代人,終結了中國北方現(xiàn)代人來自非洲的假說。"論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占揚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關于現(xiàn)代人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非洲起源說",一種是"多地區(qū)起源說",兩種觀點對峙多年,但以"非洲起源說"占上風。

2005年至2016年,李占揚領導的考古隊對靈井許昌人遺址進行了連續(xù)12年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45件距今12.5萬年至10.5萬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兩年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組建聯(lián)合研究小組,對許昌人頭骨化石開展研究。

盡管頭骨化石出土時已經破裂成碎片,但其中1號年輕男性頭骨和2號成年人頭骨保存相對完整。

低矮的頭骨穹隆、扁平的腦顱、最大顱寬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內側傾斜的乳突,研究發(fā)現(xiàn):許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中國北方古老人類的原始及共同特征。

同時,許昌人還呈現(xiàn)向早期現(xiàn)代人過渡的重要特征,如腦容量增大、頭骨變薄、眉脊較為纖細、頭骨結構呈現(xiàn)纖細化等。1號頭骨的顱容量約為1800毫升,2號頭骨雖然小于1號,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類的變異范圍平均值之上。

" 但科學家沒有發(fā)現(xiàn)許昌人與非洲古人類之間的相似性。"李占揚說。

圖3. 許昌2號頭骨化石碎片及頭骨化石的3D虛擬復原(吳秀杰供圖)

圖4. 許昌人頭骨頂面觀及其與直立人、早期現(xiàn)代人對比(吳秀杰供圖)

"三位一體"的新人種--許昌人可能是當地人和歐洲古人類的后代

" 研究表明,許昌人頭骨具有中國境內古老人類、歐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xiàn)代人'三位一體'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國北方古老人類與歐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結果。"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說。

" 許昌人可能是人類進化中出現(xiàn)的一個新人種。"李占揚說。不過,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成功地對許昌人頭骨化石進行DNA分析。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國尼安德特地區(qū)命名的古人類,生活在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qū),繁盛期為距今13萬年至3萬年,其頭骨具有與世界上其他人種完全不同的兩個獨特性狀--枕骨上有結構性凹窩、顳骨內耳迷路模式,許昌人頭骨上具有與其相似的特征。

" 這種情況,是尼安德特人活動區(qū)域以外第一次集中發(fā)現(xiàn),暗示了兩個人群之間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吳秀杰說,"許昌人混合型體質特征,可能是東西方兩大人群基因交流或雜交的結果。"

謎團--中國境內古人類在何種情況下向歐洲遷移?

" 靈井遺址出土的古人類材料,堪稱古人類學領域的偉大發(fā)現(xiàn)。"論文作者之一、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埃里克·特林庫斯說,"該項研究成果將極大改變世界現(xiàn)代人類起源研究的格局。"

關于在何種情況下許昌人和尼安德特人進行了基因交流,李占揚推斷:許昌人之前,東亞大陸極度寒冷,許昌人先輩向氣候溫和的歐洲遷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雜交。距今12.8萬年至7.4萬年間,氣候轉暖,這批古人類重返家園。李占揚說,這種遷移可能因氣候波動進行過多次。

靈井遺址是我國首次發(fā)掘的以泉水為中心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2007年和2014年兩次發(fā)現(xiàn)人類頭骨化石,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遺址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李月)


考古大發(fā)現(xiàn):中國人是中、歐遠古人類的后代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