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稱喝霸王茶姬致心悸進醫(yī)院 專家呼吁標示咖啡因警示信息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孟剛2024-06-1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近日,多位網友在社交平臺反映,稱喝了霸王茶姬“萬里木蘭”奶茶后出現心慌、心悸等不適癥狀,有人還稱“喝進醫(yī)院”。相關專家表示,網友出現的癥狀很可能和奶茶中含有的咖

近日,多位網友在社交平臺反映,稱喝了霸王茶姬“萬里木蘭”奶茶后出現心慌、心悸等不適癥狀,有人還稱“喝進醫(yī)院”。相關專家表示,網友出現的癥狀很可能和奶茶中含有的咖啡因有關,建議消費者應注意控制攝入量,呼吁行業(yè)增加咖啡因警示信息。

記者了解到,不少網友發(fā)帖稱喝完“萬里木蘭”奶茶后出現失眠心悸疼痛等癥狀,如有網友稱“喝進醫(yī)院了,貧血的姐妹就別喝濃茶了,心悸是真的頂不住啊”“中午12點喝完一中午眼睛瞪得像銅鈴,下午三四點開始頭疼”等。5月22日,霸王茶姬客服回復記者稱,“萬里木蘭”是紅茶茶底,可能是顧客對茶多酚過敏了。“如有不適癥狀,請立即暫停飲用,并建議去醫(yī)院檢查?!?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認為,網友出現的一些癥狀與茶多酚無關,而是因為奶茶中的咖啡因。鐘凱表示,茶和咖啡同是世界范圍內流行的咖啡因飲品。出于“望文生義”的原因,說起咖啡因,消費者很容易聯想到咖啡,但“喝茶提神”也是咖啡因在起作用。實際上,茶、奶茶里都含有咖啡因,但消費者對中國傳統(tǒng)咖啡因飲品還缺乏全面認識。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開展的《中國消費者咖啡因認知及態(tài)度調查(2023)》(以下稱簡《調查》)顯示,52.15%的被調查者不知道茶中含有咖啡因。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咖啡因攝入貢獻率依次為茶葉、茶飲料、奶茶和咖啡。

5月26日,記者在霸王茶姬小程序查詢發(fā)現,“萬里木蘭”的茶多酚含量為62.3毫克/100毫升,咖啡因含量為31.8毫克/100毫升。按此推算,一杯中杯470毫升的“萬里木蘭”飲品咖啡因含量約為150毫克。記者發(fā)現,在霸王茶姬旗下9款原味鮮奶茶中,“萬里木蘭”咖啡因含量僅次于“去云南·玫瑰普洱”的35.1毫克/100毫升。

據介紹,咖啡因可對人體產生多種影響,它可以促進神經遞質釋放,增強神經元活性,從而增加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提高警覺性、注意力等,但攝入過量也可能導致心悸、緊張、失眠、胃腸道不適等癥狀,因此在食用時要注意適量。

鐘凱介紹說,咖啡因個人耐受差異大,敏感的人會出現心慌心悸等不適癥狀,有的還會頭暈眼花,像民間說的“茶醉”也是咖啡因所致。

2018年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等5家機構發(fā)布的《咖啡與健康的相關科學共識》顯示,健康成年人每天攝入不超過400毫克咖啡因是安全的。

記者了解到,為了方便消費者把控咖啡因攝入量,不少國家和地區(qū)要求含有咖啡因的食品飲料明確標識咖啡因含量。歐盟規(guī)定,如果飲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超過150毫克/升,應在食品的標簽上與食品的名稱在同一視野內標示“咖啡因含量高”。

記者調查發(fā)現,目前多數奶茶產品未在標簽上標注咖啡因含量,霸王茶姬點單小程序里能查詢到咖啡因等的相關成分含量,但在其產品包裝上也只顯示了蛋白質、熱量、茶多酚、鈉的含量。

《調查》顯示,88.41%的中國消費者希望知曉食品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此外,75.66%的消費者認為既需要控制產品中咖啡因的添加量,也需要控制自己的咖啡因攝入量。

食品工程博士、食品健康科普作家云無心表示,目前對是否標注咖啡因含量沒有強制要求。事實上,如果奶茶不用茶粉或者提取物,咖啡因含量波動很大,標注值跟實際值會出現相差較大的情況,執(zhí)行中會出現很多糾紛。他提醒道,相關人群需要控制咖啡因攝入量,并建議行業(yè)增加相關警示信息。

北京紅颯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黃啟瑞認為,消費者有權了解自己所消費產品的成分和潛在風險。產品方有責任提供透明、準確的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他呼吁行業(yè)采取積極措施,主動提供咖啡因含量和警示信息,特別是針對特殊人群的咖啡因提示,并在營銷和產品宣傳中強調健康消費的重要性。同時,消費者也要提高對咖啡因過量攝入風險的認識,合理控制每日攝入量。

(編輯:映雪 )


多人稱喝霸王茶姬致心悸進醫(yī)院 專家呼吁標示咖啡因警示信息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