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討好”,是禮貌還是過度社交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余冰玥 ,張渝翎 , 沈杰群2024-01-0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劉熙已經(jīng)在微信對話框糾結(jié)了整整5分鐘,還沒發(fā)出去一條信息。她準備向一位剛認識的師姐尋求幫助,卻擔心過于唐突引發(fā)對方不快。在反復打字再刪除后,她在原本一句話就可以

劉熙已經(jīng)在微信對話框糾結(jié)了整整5分鐘,還沒發(fā)出去一條信息。她準備向一位剛認識的師姐尋求幫助,卻擔心過于唐突引發(fā)對方不快。

在反復打字再刪除后,她在原本一句話就可以說完的句子里,加入了3個“~”委婉語氣、兩個emoji符號表示“可憐”,還在結(jié)尾加了3朵玫瑰花和3個感嘆號強調(diào)感謝。按下發(fā)送鍵后,劉熙長舒了一口氣,又開始焦慮對方的反饋。

線上聊天時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詞匯,把“好的”改為“好嘟”“好噠”,把“哈哈”增強為一連串的“哈哈哈哈哈”,在句尾加上“~”等符號……這些劉熙習慣的“日常操作”,在網(wǎng)上被稱為“文字討好癥”。這個概念最早產(chǎn)生于脫口秀演員楊蒙恩發(fā)布的一條動態(tài),一度引發(fā)許多人的共鳴。有人表示“打工人被迫討好”“如此社交內(nèi)卷真扎心”,也有人表示不解:“這是我用來表達禮貌和真誠的方式,怎么就成了討好?”

“文字討好”,究竟是禮貌還是過度社交?面對線上社交,什么才是合適的社交姿態(tài)?

為什么我們會使用“文字討好”

陳軒在一家時尚雜志社實習,他曾遇到一位博士來應聘,平日里線上對話兩人都相互尊重。后來對方某次突然對陳軒說“你可得好好幫我”,這一語氣讓陳軒覺得不是很禮貌:“如果改成‘你可不可以幫我’,聽起來像求助,而不是命令。”

在陳軒看來,文字的語氣可能會產(chǎn)生模糊性,需要語氣詞和表情包來表達更多更清晰的情感和意圖?!拔矣X得文字討好是有必要的,單純的文字有一定缺陷,需要在文本設置上更帶有情緒一點,這是互聯(lián)網(wǎng)語境下一種新的正常的交往方式?!?

“互聯(lián)網(wǎng)本質(zhì)是一個虛擬世界,面對面交流能直觀地感受到對方表達的意思。但在一個虛擬世界,你是見不到他的,你也很難通過文字來揣測一個人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帶有賣萌語氣的詞匯聽起來能讓人更直觀地感受到你的情緒,讓文字不那么負面或者消極?!蔽錆h大學大三學生李木雨認為。

“我覺得‘文字討好’不一定是討好,比較禮貌地讓對方感到舒適。為人多考慮一點,并不是討好,而是教養(yǎng)的體現(xiàn)?!崩钅居暾f。例如,線上請教老師問題時,為了給老師留下好印象,他就會發(fā)送一些很有禮貌的話。學生會的同學想借用自己的設備參加攝影比賽,就會用上“麻煩你了”這類的詞語?!暗矣X得是正常的行為,大家不知不覺地都在這么做”。

在武漢大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武看來,在對話中加入語氣詞或者表情包,更多是一種考慮對方感受的表達方式,所以把它稱為“文字討好”,但從實質(zhì)上來說,沒有到所謂的“討好”這一程度。

大家對于這一類“討好體”的普遍使用,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利他動機”。

“有時候人們會遇到所謂的‘不討好’,比如回一個簡單的‘好’。當他人向我們這樣表達時,可能會帶來不友好或不舒服的感覺,因此很多年輕人希望在自己表達時盡可能禮貌,是一種親和與利他的動機,盡量不給他人帶來傷害。”

其次,這也是一種社會性成長。陳武發(fā)現(xiàn),有的年輕人在線下見面時可能很“i人”(性格內(nèi)向),不知道如何與他人表達,而在線上溝通時,可以通過活潑親近的文字內(nèi)容拉近社交距離,和線下交流形成一種互補。

“心理學教授艾伯特·麥拉賓曾提出一組數(shù)據(jù),信息的傳遞等于7%言語內(nèi)容+38%語音語調(diào)+55%的肢體語言。線上交流只有文字,對于人的心理加工來說,文字有點兒冷冰冰?!标愇渲赋?,文字只能占據(jù)表達的7%左右,大部分是來自于非文字信息,比如手勢、表情,這是人際溝通交往中的基本規(guī)律。同樣一段文字如果不加語氣詞和表情,很容易出現(xiàn)一些誤會和矛盾。“文字+表情總體來說能包含更多社會性信息,能彌補文字交往的不足。因此用表情來豐富文字,本身是積極的?!?

“討好體”是禮貌還是內(nèi)耗

在陳軒看來,文字討好在傳達友好的同時,也會讓溝通效率更低。本來一兩句話可以解決的事情,現(xiàn)在要先說,“您好麻煩可以問問您有時間嗎”,再加上emoji表情。有時候還要考慮對方的態(tài)度,糾結(jié)要不要這樣說。

“實習時,最開始總監(jiān)有什么事情就給我打兩三分鐘的電話,我覺得發(fā)個消息不就行了?!钡髞黻愜幹饾u明白,打電話可能兩三分鐘就能說完,并且能得到即時回復,文字聊天會耗費打文本、理解、回復的時間?!八袁F(xiàn)在高層領導都喜歡線下會議面對面說,或者打電話?!?

陳軒認為,人們越來越習慣“討好體”,是因為不想被孤立,這是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本能。因為大家都那么說,你不這樣就會顯得不禮貌。但對于社會來說,這是一種壓力?!吧洗髮W這么久,我一聲寶寶都叫不出來”,陳軒調(diào)侃,自己無法很自然地叫出這些看上去很親昵的稱呼?!艾F(xiàn)在我偶爾也會‘文字討好’一下,但我只會發(fā)一個開心的表情包,不會說那么復雜?!?

就讀于外語系的大三學生程紫認為,當代社會越來越注重情緒價值,“文字討好”的好處是確實能照顧別人的情緒價值,但溝通的成本也會隨之更高,容易陷入一種無限度的“語言剝削”?!坝幸惶?,可能光叫‘學長學姐’不夠了,開始喊‘師哥師姐’,再后來你開始喊‘寶子’,那你就會陷入一種無限的謹慎當中。這種剝削非常隱形,但也是存在的?!?

這樣的表達也并沒有讓關系變得更好。程紫回憶,有同學想邀請他在晚會一起唱歌,就發(fā)信息“寶子,缺了一個人,你能不能來”?!暗鋵嵨腋麤]有感情,一開始就叫我寶子,我就會覺得不熟悉的人這樣說話很奇怪?!?

什么是“討好”?陳武指出,大眾意義上“討好”這一概念有幾個特點,首先是“我很自卑,我要來討好你”。比如面對領導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人們常常會因為低自尊,改變自己的慣常模式,去迎合、滿足對方,讓對方高興。其次是“讓別人好,自己不好”,比如委屈自己。

“我們所說的‘文字討好’,很多時候不是處于這種情況,人們不一定是出于低自尊狀態(tài),更多是‘信手拈來’?!痹陉愇淇磥?,“文字討好”這一概念是對某類表達方式的總結(jié)。當然,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類表達一方面能增加親切感和畫面感,讓交流溝通更輕松順暢,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

“‘討好’這一概念本身帶有消極的含義。有時候人們會覺得這一類交流過于熱情,可能成為一種負擔,猜測別人的想法本身也會增加對自我的消耗。”陳武表示,如果每次都因為發(fā)消息想半天、糾結(jié)自己用什么表情,可能會消耗自己?!吧缃槐磉_更多需要追求一種平衡,你好我也好?!?

什么是合適的社交姿態(tài)

社交文字表達如何才能“你好我也好”?

在線上社交中,程紫期待更多理性直接的交流?!氨热缱屓藥兔r,我會提供一些更詳細的東西,列好時間、地點、任務量、報酬。我覺得這樣能用一種理性的方式告訴你,我現(xiàn)在想要你干什么,大概會花多少時間,同時引導對方也如此?!?

劉熙認為,自己在聊天時加可愛表情包,讓對方舒服的時候自己也很開心?!坝梦伊晳T的方式交流,同時也讓他人覺得被真誠對待,減少不必要的誤解,這不是雙贏嗎?”

在陳武看來,社交表達方式?jīng)]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人與人之間差異很大,有些人可能喜歡熱情一點,有些人就喜歡簡單一點?!拔矣X得不要想太多,最好是自己覺得怎么舒服就怎么來?!?

陳武認為,人際互動也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當別人總是對你很熱情,你可能也會覺得,只回一個“好”有點敷衍;如果別人對你很冷漠,你也會覺得這種模式不舒服,從而自己做出調(diào)整。

“首先是做自己,其次是用自己最適合的方式交流,不用去揣測別人的動機是什么,尤其是從負面的角度去揣測,更不要隨意給他人貼標簽?!标愇湔f,人與人是有差異的,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很正常的。很多人喜歡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去要求別人,但這很容易讓別人和自己受傷。“不要去控制別人,如果別人跟你不一樣,我們也不要去想太多。和而不同,這是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點?!?

除此之外,要在做自己的過程中動態(tài)調(diào)整。想用表情包就用表情包,想簡單回答就簡單回答,如果真的很擔心自己說話被誤解,還可以選擇打電話?!霸跍贤ㄖ?,如果一條路走得很累,就換一條路走。”

“凡事都是一個度。社交中,讓別人好,自己不好,會導致內(nèi)耗;自己好,別人不好,溝通也進行不下去。別人好+自己好,才能尋找到一種平衡,社交才能行穩(wěn)致遠?!标愇湔f。

(應受訪者要求,除陳武外均為化名)

編輯:映雪


“文字討好”,是禮貌還是過度社交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