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亟待完善創(chuàng)作與傳播規(guī)則

  來源:光明日報李存2023-11-0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網絡文藝植根于網絡時代,其審美屬性具有新媒體技術、大眾文化和復合文化的特質。我們在樂見新文藝樣式生成的同時,也應該審慎看待網絡時代技術發(fā)展、社交模式變化對文藝審

網絡文藝植根于網絡時代,其審美屬性具有新媒體技術、大眾文化和復合文化的特質。我們在樂見新文藝樣式生成的同時,也應該審慎看待網絡時代技術發(fā)展、社交模式變化對文藝審美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做好新聞信息、劇情演繹創(chuàng)作、AI合成內容等的合理分界,限制不當內容對網絡文藝的沖擊,規(guī)范其發(fā)展路徑和模式,使新技術驅動下的網絡空間更加適應網絡文藝的健康發(fā)展,為中國網絡文藝持續(xù)領跑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礎。

網絡短視頻已經成為繼網絡文學之后的重要網絡文藝樣式,包括情景短劇、微紀錄片、知識分享短片、創(chuàng)意剪輯等眾多類別。除去純資訊內容,網絡短視頻存在大量的創(chuàng)作演繹作品,無論是內容還是技巧都具有獨特的文藝審美,如在角度、背景、詮釋等方面各有千秋的電影解說類短視頻,給網絡用戶帶來豐富的文藝享受。從形式上看,電影解說類短視頻多以簡單直白為要旨,視頻第一句話,往往以“注意看,那個男人/女人正在………”的句式開始,迅速進入主題。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劇情如何驚悚或寫實,網絡用戶也能夠很容易判斷出這是一個虛構或演繹的故事,要從文藝審美角度來觀賞。

然而,網絡短視頻的評價標準往往聚焦于流量的多少,極具沖突的真實新聞往往比演繹類作品更吸引眼球。這種情況下,一些創(chuàng)作者有意無意去掉作品旁白,加上模仿新聞采訪風格的解說,誤導網絡用戶認為視頻講述的是真實事件,從而賺取流量。這便使相關內容從具有文藝審美特性的作品演變成了需要清除的虛假信息。如一名擁有幾百萬粉絲的博主曾經精心制作了七八分鐘的視頻,以第一人稱形式講述自己25歲確診肝癌的經歷和心情,眾多網友大受震撼,但視頻的最后一秒卻以普通字號的文字標注“本期視頻內容純屬虛構”。事件曝光后,網友普遍有受騙的感覺,視頻產生的不良社會影響遠遠壓倒了所宣講內容的價值。最終,這位博主道歉并將視頻刪除,平臺也對其作出處罰。

如果放任為吸引流量而制作的仿新聞式演繹作品充斥網絡,也會導致踏踏實實搞創(chuàng)作的內容生產者越來越少。對此,相關行業(yè)治理已經展開。有平臺明確要求創(chuàng)作者在發(fā)布“劇情演繹”類視頻時,需要在顯著位置注明作品系演繹。但何為顯著位置尚缺乏明確的標準,亟待進一步細化要求。只有做好演繹作品與新聞信息的分界,加大違規(guī)之后的懲戒力度,才能促進網絡文藝創(chuàng)作良性發(fā)展。

隨著網絡技術日益發(fā)展,模仿創(chuàng)作的成本越來越低,一些反響較好的網絡文藝作品,在發(fā)布后很短時間內就被廣泛模仿,甚至遭到變形惡搞。低質量的跟風創(chuàng)作,導致受眾對某一類內容迅速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反感,原本的好題材也不得不被舍棄,嚴重影響了網絡文藝創(chuàng)作者的熱情。

以前段時間各地文旅局局長介紹家鄉(xiāng)的短視頻為例。這一文藝形式就有被跟風模仿“帶偏”“玩壞”的趨向。短視頻對家鄉(xiāng)的文藝情感表達不僅沒有受到關注,反而產生了負面效果。無序的跟風模仿,對最初的短視頻帶來很大的傷害,嚴重影響了網絡短視頻文藝性的展開。對此,有必要做好對原創(chuàng)作品的保護,強化創(chuàng)作指導和規(guī)范,引導創(chuàng)作者真正深入生活、深入實踐,將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演繹到位,將有潛質的內容打造成上乘作品。及時對達到一定程度的跟風題材進行風險提示,保持短視頻文藝市場的創(chuàng)新活力。

網絡文藝興起于新技術,與新技術具有天然的共生關系,通過新技術加持能夠促進其文藝樣式的更新迭代、表達內容的創(chuàng)新豐滿,同時也會對其發(fā)展帶來新的挑戰(zhàn)。

“AI歌手”翻唱歌曲一度在各大網絡平臺上走紅。所謂“AI歌手”,就是通過將歌手原始聲音輸入模型進行訓練,再輔以后期處理和調校,讓AI用歌手的聲音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雖然AI翻唱技術在演唱技巧、情感上離歌手本人還有一定差距,但音色完成度高,基本與真人演唱無異。AI技術對網絡文藝的豐富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也隱藏著違法違規(guī)的風險。如將“AI歌手”的歌曲用于營利,則涉及著作財產權歸屬,即便是非商業(yè)化使用也存在爭議。“AI歌手”可以隨意翻唱的特點,必然侵犯歌手本身的市場資源。如果對此聽之任之,將導致真正的創(chuàng)作者無法投入正常的創(chuàng)作,最終給網絡文藝市場帶來損失。AI技術也涉及虛假劇情演繹等問題。網絡文藝允許不同創(chuàng)作者進行個性的表達和探索,但要堅決禁止利用AI生成虛假信息誤導公眾,也嚴格禁止侵犯公民的人格權利。有必要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劃定“底線”和“紅線”,健全AI介入文藝創(chuàng)作的相關行業(yè)標準、行業(yè)準則,在技術研究和應用中規(guī)范倫理要求,確保AI技術始終沿著為網絡文藝創(chuàng)作服務的軌道行進。國家網信辦聯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廣電總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自今年8月15日起施行。辦法的出臺旨在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fā)展和規(guī)范應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網絡技術為網絡文藝發(fā)展提供了無比寬廣的舞臺,但也使網絡文藝作品與更加海量的網絡信息混雜一處。網絡文藝的持續(xù)發(fā)展,要引導、發(fā)現、總結更多更新的文藝門類,彰顯多樣化審美,同時也要不斷完善創(chuàng)作與傳播規(guī)則,將網絡文藝的歸文藝,將社會生活的歸生活,真正讓網絡文藝成為網絡時代一個具有獨立審美特質的類別,為促進文藝的繁榮帶來正能量。

(作者:李存,系南陽理工學院傳媒學院教授)

編輯:月


網絡文藝亟待完善創(chuàng)作與傳播規(guī)則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