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歐?哦? 拼音“O”到底咋念?

  來源:揚子晚報王穎2023-10-18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a o e”的發(fā)音,是很多人上小學的第一課,里面的“o”你是怎樣讀的?近日有網友發(fā)現,“o”被很多人讀為“窩”或者“歐”,跟自己小時候學的不一樣。有家長甚至懷疑,“

 “a o e”的發(fā)音,是很多人上小學的第一課,里面的“o”你是怎樣讀的?

 近日有網友發(fā)現,“o”被很多人讀為“窩”或者“歐”,跟自己小時候學的不一樣。有家長甚至懷疑,“難道自己‘上了一個假學’?”那么,“o”到底該怎么發(fā)音?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采訪了南京多位語文老師。

 網友咨詢:o為啥讀“ao”

 9月27日,有人在山東省教育廳網站“留言咨詢”欄目中,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現在的小學生語文“a o e”,中間這個o為啥讀“ao”?

 9月28日,山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復:根據漢語拼音方案,單韻母o可以參考“喔”的發(fā)音?;貜椭蟹Q,o為單韻母,是舌面后半高圓唇元音,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為:上下唇攏圓,舌頭后縮,舌位半高。根據《漢語拼音方案》,單韻母o可以參考“喔”的發(fā)音。答復中同時還提醒,喔是多音字,咨詢者可以在通過百度搜索“喔”,點擊第二個拼音“ō”聽一下發(fā)音。

 有人念“窩”還有人念“歐”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同事,有三位同事表示他們學的是發(fā)“哦”音,有兩位“90后”同事表示他們從小學的是“窩”音。

 網上還有網友表示,“o”應該讀作“歐”,但在“b、p、m、f”拼在一起的時候,還讀“窩”,這應該當成拼音的一種特殊情況來看。

 據了解,關于“o”的讀音問題,此前一直有探討。據北京市教委此前發(fā)布的消息,在現行的教育過程中,絕大部分老師都教孩子“o”讀“歐”。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工作人員表示,這個問題他們經常接到家長和老師的來電咨詢。目前,學界對于“o”的讀音也一直有爭論,沒有一個特別統(tǒng)一的共識。

 專家詳解:為何有人讀成“窩”

 針對此事,山東師范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教授邵燕梅表示,根據《漢語拼音方案》的規(guī)定,“o”是單元音韻母,發(fā)音時舌頭的位置和嘴唇的形狀,都不能發(fā)生變化。

 因為o可以參考“喔”的發(fā)音,但邵燕梅介紹,“喔”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音:一個是等同于“噢”,讀“ō”,另一個是“形容公雞叫的聲音”,讀“wō”。顯然,作為“公雞叫的聲音”的“喔”是個復元音韻母(復韻母)“uo”,而不是單元音韻母(單韻母)“o”。

 邵燕梅說,為什么有很多人認為《漢語拼音方案》中的“o”讀音是“uo”呢?原因應該有兩個:一個是《漢語拼音方案》中“o”標記的漢字是“喔”,這種情況就導致漢語拼音教學把“wō”(uo)音誤認為是“o”。另一個原因,則是在該種教學中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習非成是”。

 馬上就訪

 南京老師:念“o”時嘴要保持圓形

 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語文老師夏光清表示,單韻母發(fā)音,口形不能變?!拔視髮W生發(fā)音時,從頭到尾口形都是圓的。如果發(fā)‘窩’音,嘴巴先發(fā)‘w’音,一開始嘴巴是撅著的,然后變成圓的,前后是變化的?!?

 夏光清說,為了幫助一年級新生學習拼音,他還會采用手勢+口形+錄像的方式,學習o的時候,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張得最大,構成一個圓的形狀,學生一邊做手勢一邊發(fā)音并錄下視頻,這樣很容易記住正確的發(fā)音。之所以會出現“窩”“歐”之類的發(fā)音,可能跟很多人習慣用漢字的方式來學習發(fā)音有關。

 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宋運來表示,從便于發(fā)音和教學的角度來看,“o”應該是發(fā)單音,而不是“窩”“歐”,這樣也便于o和其他聲母在一起拼讀,比如廣播的“播”讀“bo”,不可能中間再出現一個介母。

 南京市五老村小學語文組低段大組長卞千說:“‘o’的發(fā)音不同,可能跟一些孩子發(fā)音不標準有關。韻母響而長,嘴巴發(fā)音的時候應該一直保持圓形,有的孩子可能到后面口形癟了,就變成了復韻母‘ou’的發(fā)音。”

 卞千說,孩子的一些錯誤發(fā)音,往往在后面的學習和作業(yè)會體現出來。比如學生寫作文的時候,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來代替,有的孩子就會把廣播的“播”用拼音“buo”代替,這明顯就是錯誤的。

(編輯:映雪)


窩?歐?哦? 拼音“O”到底咋念?

 

相關閱讀: 拼音“O”到底咋念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