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基礎教育階段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是中小學管理者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zhàn),也是一個亟待有效破解的教育課題。
毋庸諱言,各地涉及學生安全的校園悲劇時有發(fā)生。這些校園悲劇的發(fā)生,大多是由于多種因素復合疊加,然后在某一時間點,突然被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或不起眼的一件事所引爆。
筆者關注過一些同類事件,發(fā)現(xiàn)當事學生大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內心比較孤獨。這份孤獨感,在當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群體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其成因,則是多方面的。
一是生活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作為70后,筆者的記憶里,那個年代不論鄉(xiāng)村還是城市長大的孩子,生活場景都是開放式的。放學之后,左鄰右舍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打鬧,哪怕有點小郁悶小煩惱,也會在追逐玩樂中被宣泄消解掉。而現(xiàn)在,城市被分割成一個個封閉小區(qū),孩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在學校、家庭和培訓機構之間穿梭往返,小小人生完全被規(guī)劃被定位,成長過程被塞得滿滿當當,缺乏留白,缺乏深度社交。即便農(nóng)村的孩子,很多家長基于安全考慮,往往也管得比較嚴,放學后少了許多呼朋喚友的快樂時光。
另一個原因是家庭內部生態(tài)問題。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家庭外部少有知心朋友,家庭內部沒有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橫向交流,遇到煩心事無處訴說。父母和他們之間的縱向交流,又難以探知其內心深處的脆弱和煩惱,導致他們的情感沒有錨系,內心孤獨寂寞且不為人知。相較他們,生于20世紀的70后或者80后,物質條件雖然艱苦,但是打小生活在一個熟人社會當中,左鄰右舍,七大姑八大姨,各種溫暖關愛環(huán)繞,這些人世間的美好,構成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情感支持系統(tǒng)。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電子產(chǎn)品的負面影響。農(nóng)村學生多為留守兒童,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管束不住調皮的孩子,索性扔給他們一部手機,把他們拴在家里,避免四處亂竄遭遇危險。城里孩子更是為電子產(chǎn)品所包圍,玩網(wǎng)絡游戲成了很多孩子課余時間唯一的娛樂節(jié)目,不知不覺中,那些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的孩子,就會被一些游戲中的不良情節(jié)熏染,內心悄然發(fā)生了變化,隱秘而危險。
此外,家長望子成龍的期待和學校內的競爭性學習壓力,引導不當,也會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
可以說,是多重因素造成了當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解決之道,當然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校協(xié)同,各負其責。對于學校來說,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如何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以減少校園悲劇事件的發(fā)生,是管理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剖析相關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漸變過程,單靠心理咨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無法在源頭上予以紓解。而在當下的學校教育模塊中,能夠對學生心理成長發(fā)揮正向影響的最佳選項,筆者認為莫過于校園社團活動。
傳統(tǒng)體藝社團,于學校而言,主要是作為素質教育的載體,用以發(fā)掘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陶冶情操,啟迪思維,發(fā)展個性特長,提高體藝素養(yǎng),促進全面發(fā)展。可是,我們需要認識到,校園社團活動其實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作用,卻常常被忽略掉,那就是以興趣為紐帶的社團,讓那些有相同愛好的孩子有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從而在校園內構建起了一個微型社交生態(tài)。孩子們可以借此發(fā)展出各自的朋友圈,形成一個個彼此聯(lián)結的關系網(wǎng)絡,彼此牽絆,彼此幫助,彼此托舉,久而久之,就成為他們生命中可依賴的情感支持系統(tǒng),也是可信賴的情緒宣泄渠道。并且有助于他們掙脫網(wǎng)絡虛擬世界的束縛和誘惑。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很多不如意,都會有情緒低谷期,有時甚至感覺人生搖搖欲墜,隨時可能萬劫不復。對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人來說,賴以對抗生命中那些負能量的,主要是那顆被歲月磨礪到千瘡百孔又粗糙麻木的大心臟,以及內心中強烈的責任感,一如《流浪地球2》中,李雪健飾演的周喆所言:危難當前,唯有責任。壓力面前,也是如此。
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親近親密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中,尋找情感慰藉和靈魂滋潤。成年人強大的責任感,逼迫他們咬緊牙關直面生活的種種不堪,抵御命運的狂亂風暴。當被生活的重擔壓到喘不過氣時,他們往往會喊上三兩好友,喝頓大酒,一醉方休,爾后蒙頭大睡,第二天繼續(xù)周而復始地生活。
中小學生缺乏生活歷練,三觀尚未定型,內心柔嫩脆弱,承壓力相對薄弱,當他們遭受批評、遭遇挫折或霸凌羞辱時,日常蓄積的負面情緒極易在瞬間爆發(fā),且一發(fā)不可收拾?;蛟S,當最后一根稻草壓下之際,能在那一刻發(fā)揮托舉作用的,只有他們內心的興趣與熱愛,或是身邊同學的一張笑臉、伸過來的一只小手,以及日常沉淀進生命深處的那些溫暖記憶,種種美好和牽絆,幫其安然渡劫。
所以,針對當下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中小學需要重新認識和發(fā)現(xiàn)校園社團的深層價值,強化社交屬性,用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幫助學生搭建微社交圈,賦能心理建設,建構情感支持系統(tǒng),讓他們心中有熱愛,身邊有朋友,時刻感受到人間值得。(作者為教育研究者)
編輯: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