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滿大街都是,為什么說銀杏還急需人類伸出援手?

  來源:人民網(wǎng)-強國論壇唐佳2021-10-0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植物學家彼得·克蘭在《銀杏:被時間遺忘的樹種》一書中,曾描述銀杏“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珍貴禮物”。銀杏樹,又名公孫樹,四月開花,十月果熟。199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紅皮

植物學家彼得·克蘭在《銀杏:被時間遺忘的樹種》一書中,曾描述銀杏“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珍貴禮物”。


銀杏樹,又名公孫樹,四月開花,十月果熟。199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紅皮書》中,銀杏被列為珍稀瀕危植物。在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tǒng)網(wǎng)站里,銀杏至今仍然位列“受威脅物種”,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級別被定為“極?!?。

如今,它們在全球被廣泛種植,許多地方把它作為行道樹,引得不少網(wǎng)友“打卡”。作為地球最古老的高等植物之一,2.7億年的漫長身世令人不禁好奇:它們何以挺過滄桑巨變走到今天?

明明滿大街都是,為什么說銀杏還急需人類伸出援手?

銀杏。上海辰山植物園沈戚懿供圖

“孤獨是銀杏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因為現(xiàn)生銀杏是古老銀杏家族唯一幸存的成員?!闭憬髮W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云鵬表示,從世界各地發(fā)現(xiàn)的化石表明,銀杏類曾在恐龍時代盛極一時。那時,不同屬、種的銀杏“兄弟”類目繁多,遍布南北半球,是一個龐大家族。但從一億年前起,有花植物快速崛起,銀杏家族便走向衰落。例如,與現(xiàn)存銀杏親緣關系最近的是克恩銀杏,分化獨立于5600萬年前,早已滅絕。

“時至今日,隨手撿起一片銀杏樹葉——扇形帶凹缺的葉片,有時深裂為二,與上億年前的銀杏葉片化石相比,幾乎沒有任何形態(tài)變化?!壁w云鵬強調(diào),這些相同基因的銀杏幾乎可以算作一棵。

于是就有一種說法:通過扦插、嫁接等形成的銀杏“近親繁殖”,無法增加其基因多樣性,一旦自然界暴發(fā)一場針對銀杏樹的疫病,可能所有的銀杏樹都會因病毒感染而死亡。

對此,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志炎曾說:“銀杏屬內(nèi)的多樣性已日趨減少,與之相隨的現(xiàn)象是物種凋零和分布地域的日趨局限。”他認為,雖然銀杏樹依然存活于世,但已進入演化衰落期。

“雖然就銀杏科或銀杏屬而言,現(xiàn)存物種多樣性極低,但現(xiàn)存銀杏是具有足夠適應潛力的物種?!壁w云鵬表示,較高水平的遺傳變異及檢測到的適應性基因,多次遭遇冰期導致種群規(guī)模壓縮后又重新恢復,再加上在冰期和間冰期可能都存在較廣的潛在分布區(qū),意味著銀杏在面臨環(huán)境變異時,有較多的應對方案,“銀杏還在繼續(xù)進化,至少不會很快滅絕。”

明明滿大街都是,為什么說銀杏還急需人類伸出援手?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云鵬學術報告截圖。

在趙云鵬看來,銀杏并非處于滅絕旋渦或進化末端,而是具有足夠適應潛力的活化石物種。

“在全球經(jīng)歷極端氣候特別是冰川期時,物種大幅滅絕衰退,一些地貌復雜的山谷可能會成為殘存森林及其幸運物種的避難所,物種的蹤跡逐漸收縮到這里,等氣候轉(zhuǎn)好,它們又會重新向外面的天地生發(fā)?!壁w云鵬說。

趙云鵬表示,自己所在的團隊從全球搜集到545個代表性銀杏樣本,幾乎覆蓋了全球銀杏所有已知的自然分布范圍,是迄今為止銀杏樣品采集覆蓋范圍最廣的樣本。其中,包括我國東部(浙江天目山為代表)、西南(貴州務川、重慶金佛山為代表)以及南部(廣東南雄、廣西興安為代表)地區(qū)的3個避難所都有銀杏的4個古老遺傳成分存在。

但這并不代表銀杏已經(jīng)脫離危機。趙云鵬強調(diào),自己在野外監(jiān)測時發(fā)現(xiàn),許多野生的銀杏大樹周邊已經(jīng)幾乎10年沒見過天然更新的幼樹和超過3年的成活幼苗?!吧钟糸]度較高,導致銀杏結(jié)實率、幼苗成活率下降。同時,松鼠等動物取食銀杏種子,更使種子數(shù)量減少,從而造成銀杏的‘斷代’。”趙云鵬說。

生境破壞、人類移栽對銀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趙云鵬看來,大多數(shù)銀杏的野生種群不在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這急需人類再次伸出援手,給予精準重點保護?!?

(編輯:月兒)



明明滿大街都是,為什么說銀杏還急需人類伸出援手?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