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海報
如今96歲高齡的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知名漢學家。曾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最美教師稱號和南開大學教育教學終身成就獎。葉嘉瑩自幼熟習古詩詞,一生與詩詞為伴,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執(zhí)著于古典詩詞文化研究與傳承工作,被大家尊稱為“詩的女兒”“中國古典詩詞的引渡人”。
葉嘉瑩
“修辭立其誠”,葉嘉瑩所有的詩詞都源于現(xiàn)實中真實的觸動。從她創(chuàng)作的幾首代表性詩詞中,我們可以一窺她“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的人生經(jīng)歷,理解她關于“弱德之美”的獨特詮釋,感悟她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大我精神。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出生詩書之家,自幼熟習古詩詞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從小跟著家里的長輩吟詩誦詞,以《論語》開蒙,與唐詩為伴,十多歲就開始寫詩填詞,對詩書的熱愛成為她成長歲月里最大的快樂?!爸脖境雠铄倌嗖蝗厩濉?,因生于“荷月”,葉嘉瑩便得小名“小荷子”,讀書的時候對“荷”特別關注,常以荷的品格要求自己。
青年時期的葉嘉瑩
“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生活在戰(zhàn)亂頻繁、動蕩不安的年代,葉嘉瑩從小目睹了太多的痛苦和災難,當讀到李商隱《送臻師》詩中的兩句:“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就想到如果蓮花真能拯救世人,她愿天下開滿普度世人的蓮花。于是,十幾歲的葉嘉瑩就寫下《詠蓮》,開啟了她作為“士”的一生。
《詠蓮》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
——身處塵世,用詩詞溶解生命的苦痛
1941年,葉嘉瑩考上輔仁大學中文系,自此遇到了影響她一生的老師顧隨。葉嘉瑩第一次上課就把自己的舊作給顧先生看了,顧先生稱她有天賦并指導她開始寫律詩,還經(jīng)常用她寫的原韻與她和詩。
在輔仁大學求學期間,葉嘉瑩(后排右二)與老師顧隨的合影
《冬日雜詩》第三首便是葉嘉瑩寫于1944年的冬天,“此時日本已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正處在戰(zhàn)爭最艱苦的階段。當年北京冬天下的雪很大很厚,整夜刮著西北風,聲音像哨子一樣響,家后邊就是西長安街,經(jīng)常聽到日本軍車呼嘯而過的聲音。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父親多年被戰(zhàn)爭阻絕沒有回來,但是在這狂風凜冽的夜晚,我屋里的一盞燈還亮著,爐子里還有一點火沒有熄滅,這是希望。我等待著抗戰(zhàn)的勝利,等待著父親的歸來?!比~嘉瑩回憶說。
《冬日雜詩》(其三)
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
晴明半日寒仍勁,燈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
伐茅蓋頂他年事,生計如斯總未更。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代表了葉嘉瑩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表達了她立身處世的理念,“如果你想要不負此生,為人類或者為學問做一些事,就必須要入世。至于‘逃禪’,我可以身處在塵世之中做我要做的事情,內(nèi)心永遠保持一片清明,不被塵俗所沾染?!眹y之際,母親病逝、父親遠隔,又經(jīng)歷白色恐怖,丈夫冤獄,是古詩詞給予她生命的力量,溶解了她的苦痛。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
——飽經(jīng)患難,自創(chuàng)“弱德之美”
1976年3月,葉嘉瑩又一次遭到不幸,與她相依為命的長女言言出車禍與女婿一同離開人世,這對她而言如同晴天霹靂。為此她夜夜流淚,陸續(xù)寫成了十首《哭女詩》。其中有一首是她走進家門時看見門前櫻花依然盛開的感慨:《哭女詩》(其九)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
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余哀。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
“人,真的很奇妙。有時若不是經(jīng)歷過巨大的打擊,就不會覺醒?!彼I悟到,要從小我中擺脫出來。她決定回國教書,把自己的余年都交付給國家,交付給詩詞。在這之前,葉嘉瑩在加拿大溫哥華教書并且被聘為終身教授,可她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我的故鄉(xiāng)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根也在中國。傳承不應只是學術圈子里幾個研究生幾個大學教授的事,應該是整個民族的、普遍的文化傳承。”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
葉嘉瑩雖然看起來柔弱秀美,但性格剛強,詩人痖弦形容她是“穿裙子的士”。她還自創(chuàng)了一個概念,叫“弱德之美”,“不是說你軟弱就是美,是說你要堅強地持守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無論多么艱難困苦,我都盡到了我的力量、盡到了我的責任,我覺得我有‘弱德之美’,但是我并不是一個弱者?!苯?jīng)歷過許多苦難的葉嘉瑩不但沒有被打垮,而且還活得很堅強,她繼承了顧隨老師“取徑于蟹行文字,對中國詩詞的研究更能發(fā)揚”的愿望,并將傳承詩詞作為畢生的使命,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她在詞學中創(chuàng)見的“弱德之美”。
“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
——打破小我,把一切奉獻給詩詞教學
“你有一個夢,有一個理想,如果不去實現(xiàn)它,這個夢破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我既然把小我打破了,就是想把一切都奉獻給詩詞教學?!?978年,葉嘉瑩下定決心申請回國。在南開大學教書時,白晝談詩夜講詞,葉嘉瑩的課堂座無虛席,一般講課都要兩到三個小時。教書之外,她一周七天幾乎都在圖書館做研究,幾乎每天都是最后離開圖書館的人,二三十年如一日。在教育上,葉嘉瑩誨人不倦,從回國到現(xiàn)在,她上過的課、開展的講座不計其數(shù),而且很長一段時間是義務教學,收入所得一半捐給南開大學做獎學金,一半捐給作家協(xié)會做活動經(jīng)費,有時候往返加拿大的機票也是自己買。她的學生陳洪評價葉老師:“一生忠于中國詩詞文化,并做了很多工作,讓詩詞產(chǎn)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像她這樣的守望者,沒有第二個人?!?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
葉嘉瑩一生盡其所能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通過教授詩詞,不只是推動詩詞普及,更是希望傳統(tǒng)文化中能注入新的生機。“我之所以九十多歲了還在講授詩詞,就因為我覺得我既然認識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有這么多美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我就應該讓下一代人也能領會和接受它們。”她曾經(jīng)寫過一首《浣溪沙》,詞中有句云:“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千春猶待發(fā)華滋。”意思是從古墓中發(fā)掘出來的漢代蓮子,經(jīng)過培養(yǎng)可以發(fā)芽開花。但蓮花總會凋落,她要把蓮子留下來,“要見天孫織錦成”,這樣一生就沒有遺憾了。
《絕句二首》(其二)
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
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
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吸引了葉嘉瑩,使她不但承擔起家庭生活中的重擔,而且在顛沛流離中走出絕望的陰霾。詩詞的力量拯救了她,滋養(yǎng)了她,同時她把詩詞發(fā)揚光大,傳承文學之道,賡續(xù)文化薪火,綻放文化光彩。她“與古為徒”,與詩為伴,予人為樂,一生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不斷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紅研
好消息:2020全國素質(zhì)教育新課堂教研成果評選快結束了,主要有論文、課件、微課教案評選等。同時開展第十三屆“正心杯”全國校園科幻寫作繪畫大賽。主辦單位:《科學導報·今日文教》編輯部、中國中小學教育藝術教與學研究中心、《作家報社》、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中華文教網(wǎng)等。咨詢電話;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