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最后一家國營副食店:有人從幾十公里外專程跑來

  來源:健康時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郝倩玉2020-11-1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在北京東城鼓樓后200米胡同里,位于東城區(qū)趙府街67號,有一家“趙府街副食店”,這是被譽為“京城最后一家國營副食店”。
(健康時報記者 郝倩玉)沒有琳瑯滿目的各類小吃,這里只賣副食;計量工具仍舊是上個世紀的秤砣臺秤、木質算盤;隨處可見的老物件,墻上的毛主席畫像、上世紀70年代的商品畫、發(fā)黃缺字的牌匾以及被磨掉漆的臺面......
在北京東城鼓樓后200米胡同里,位于東城區(qū)趙府街67號,有一家“趙府街副食店”,這是被譽為“京城最后一家國營副食店”。
任憑歲月的雨雪風霜,經(jīng)歷過繁榮、蕭條、自救求生,再到如今的網(wǎng)紅店,這家國營副食店已然成為了北京人眼中珍貴的舌尖記憶。
圖片
李瑞生今年61歲,在他28歲那年(1987年)起正式成為了趙府街副食店職工,這一干就是33年。郝倩玉/攝
圖片
現(xiàn)在店鋪里依舊在出售大粒鹽等市場上比較少見的商品,還提供打醬油、打黃醬、打醋服務。郝倩玉/攝
圖片
有人專門坐幾個小時的公交車從北苑、立水橋、方莊,更遠的還有順義、大興等地過來購買。郝倩玉/攝
每件副食都是記憶和故事
早上5點起來備貨,7點開門營業(yè),身著藍色工作服的李瑞生和老伴像往常一樣打醬、上秤、撥算盤,招呼顧客,開始一天的工作。李瑞生左手握瓶,右手拿起長柄勺,勺頭蘸進麻醬罐里一舀、一拎、一轉,芝麻醬被精準地投入進瓶口,放上托盤上一約,剛好是20塊錢的量,不多不少。李瑞生告訴記者,店里的招牌是麻醬、黃醬和香油,腌黃瓜、腌蘿卜干、辣芥絲等醬菜賣得也很好。
已經(jīng)退休的李瑞生現(xiàn)在和老伴經(jīng)營著趙府街副食店,1959 年出生的李瑞生今年61歲,在他28歲那年(1987年)起正式成為了趙府街副食店職工,這一干就是33年。
談起店里的副食,熱心好客的李瑞生總是樂于在繁忙的工作間隙為顧客講解,在他眼中這些旁人看來普通的副食都有很多的講究。“我常和來我這的顧客講,我賣的不僅是一瓶麻醬,更是麻醬背后的北京吃食文化和城根文化,這間屋子和里面每一件東西背后都有屬于他們專屬的歷史故事。”
“要說這家店的淵源還要從老北京城根買賣說起,老北京人過去常說‘東單西四鼓樓前’這片過去是北京商業(yè)發(fā)達,繁華的地方,也衍生出來許多叫的出名號的商鋪?!崩钊鹕榻B,趙府街副食店成立于1956年,是一家國營副食店,開張時營業(yè)面積100余平方米,售貨員20余人,負責為該胡同1300余戶人家提供副食?!袄辖?jīng)營模式、老顧客、老品牌?!弊岳钊鹕邮趾螅丛淖冊摰甑慕?jīng)營模式,也未對店內(nèi)進行裝修,保留了該店原有的風味。
如今店內(nèi)的黃棕色木制柜臺以及3口分別盛放散裝醬油、醋、黃醬的大缸,在1956年該店開張時便有。貨架上方懸掛著畫于1970年代的商品宣傳畫,商品的陳列也沿用1970年代的風格。商品稱重用臺秤,算賬用算盤?,F(xiàn)在店鋪里依舊在出售大粒鹽等市場上比較少見的商品,還提供打醬油、打黃醬、打醋服務。
“留住老味道很重要,對飲食講究的北京人對每日餐桌上的菜是很挑剔的。只有掌握了北京人的飲食習俗,讀懂北京人的吃食文化,才能賣好副食?!鄙頌榈氐辣本┤说睦钊鹕鷮Ρ本┤瞬妥郎系南埠煤芰私猓罕本┤嗽顼堃秃脦妆P咸菜;每日吃飯不重樣,不斷變換菜肴的樣式和口味;不同季節(jié)、節(jié)假日會吃不同的配菜、配料。“街坊鄰居吃了幾十年我店里的東西,沒吃夠,我就繼續(xù)賣他們想吃的東西。”
店里招牌的“二八醬”,是兩分芝麻和八分花生調(diào)出來的混合麻醬,一桶麻醬100斤,到夏天,基本上一天能賣出五六桶。店里不僅賣醬還教人如何用好醬料做出好食材。在店里的一面墻上,貼著一張“炸醬方法”,告訴顧客如何制作“老北京炸醬面”,進店的不少顧客會對著這張圖拍了又拍。這是李瑞生樂于看到的一幕,“不想只困在賣東西的角色里,而是想在我們這一代,跟年輕人有一個傳統(tǒng)文化的對接和傳承?!?
除此之外,在店內(nèi)還可以看到已經(jīng)絕版的副食照片。在店內(nèi)的貨架上方,貼著幾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宣傳畫?!爱敃r的商品現(xiàn)在很多都沒有了,黃色包裝的固體醬油和白色包裝的糕干粉早就不再賣了。代藕粉是在缺奶的時代下興起的一種食品,還有不帶煙嘴的大前門煙。那時候所有的副食外包裝都不含塑料,包裝除了紙就是紙繩。”李瑞生說道,曾有德國人被被這幾張宣傳畫所吸引,提出“以物易物”,另外再付2000塊錢,都被李瑞生拒絕了。他覺得這些老物件都是“鎮(zhèn)店之寶”。
從鐵飯碗到只剩2人
在趙府街副食店墻角處掛著一塊陳舊的牌匾,匾上用毛筆字寫著“貨真價實”和“黃金萬兩”。據(jù)李瑞生介紹,這是一位頗有學識的鄰居專門為這家店鋪題寫的。在他看來,這是對他工作的認可更是一種鞭策。
“一開始參加工作就是副食行業(yè),談不上特別熱愛,但是這是我的工作,我得拿工作當回事。干工作一定要認真、負責任?!崩钊鹕f道。上世紀70、80年代的國營副食店職工是個鐵飯碗,進入90年代后憑票供應年代落幕,就此迎來了市場經(jīng)濟時代。從那以后,周邊的超市、大型菜市場多了起來,胡同里開始有人擺攤賣菜、賣食品,副食店也不再是買副食唯一的選擇。
在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趙府街副食店先是淘汰了跟菜市場產(chǎn)生沖突的肉類組、蔬菜組,減少了其他商品的銷售。之后為了保障職工利益,原先130平方米的門臉,隔開一大半租給別人賺取租金,只留下45平方米自用。頹勢像潮水一樣席卷了京城各處的副食店,90年代末期開始,不斷有副食店經(jīng)營不善,關停的消息傳來。期間不少國營店的職工選擇買斷工齡下海經(jīng)商,或是另尋出路。趙府街副食店里的職工也越來越少,最后該店售貨員僅剩余4人,21世紀初僅余2人。
“我是一根筋,覺著一件事做一輩子是件幸事。后來我?guī)熃阃诵萘耍芈毠ぞ褪N易约毫?,老伴退休之后也過來幫忙?!崩钊鹪?006年與奧士凱連鎖公司簽訂承包合同,由李瑞生獨自承包經(jīng)營該副食店,既當經(jīng)理又當售貨員,自負盈虧。
“這家在胡同里小買賣在經(jīng)歷了如此巨大的商業(yè)沖擊下,依然還生存,而且還經(jīng)營很好的原因全靠兩個字‘誠信’、‘堅持’?!痹诶钊鹕磥?,放眼北京的各大老字號,他們都有拿得出手的商品,而做商品本質上就是做好質量,力爭商品的高質量和不可替代性,這樣才能得到顧客的青睞,認這個店,這個牌子,否則大家都去超市買副食了。
“每一批麻醬、黃醬、香油都會批次留樣。每做一批麻醬都會從這批出貨中拿出一些裝入瓶中放在冰箱里,供有關部門抽檢。裝食品的桶也會定期清洗、消毒。嚴格檢測釀制過程中的黃曲霉素等有害物質的生成,每一道食品工序都要做到嚴格把關?!崩钊鹕f道“食品行業(yè)容不得馬虎?!?
店關了,人情就消失了
“第一代的副食店售貨員都90多了,很多都已去世。我是第四代,再之后就很難招上人了?!币荒臧肭?,李瑞生向總公司提交了招工的申請,退休之后,誰來接手,副食店和老味道還能不能保存下來,生意還會不會像現(xiàn)在這么好,這都是李瑞生眼下操心的問題?!把永m(xù)老副食店的生命,給北京人留個念想,現(xiàn)在只有這家可以再現(xiàn)原先老副食店的模樣了?!?
然而眼下的招合格可以勝任好副食店工作的員工,也成為了擺在眼前的難題,“工資少,工作枯燥乏味,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有幾個愿意來干且又可以長期干下去的呢?”李瑞生表示,自己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退休了,但也一定要等下一任員工來到店里,師帶徒一段時間后覺得新人可以完全勝任后,才會安心退休。
“師帶徒弟的過程就是要把這副食店背后的文化告訴給他們,合理分配商品、合理進貨的技術也要手把手教,什么東西該進,什么東西不該進,什么商品是當?shù)鼐用裣矏鄣?,哪些商品適合遠道而來、外地的顧客購買?!薄翱瓢喑錾怼钡睦钊鹕硎荆覀兡菚蠉徢爱攲W徒,有師傅,要學進貨、銷售、庫存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得會做賬。一箱酒合多少錢一瓶得知道,這個木耳那個咸菜是哪兒產(chǎn)的得知道,顧客問你,不能張口結舌。
憑著長久的堅持和堅守,趙府街副食店漸漸在老北京圈子里有了名氣,來店里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除了老街坊,有老人專門坐幾個小時的公交車從北苑、立水橋、方莊,更遠的還有順義、大興等地過來。采訪當晚8點半時,依舊會有顧客進店購買。
“現(xiàn)在是全年無休,一年只能在過年期間休息幾天,30多年一直如此,我和老伴有時都感覺有些吃不消?!痹诘昀锊稍L時,記者注意到,太忙的時候李瑞生吃飯也是站著,方便顧客一喊就能回頭招呼。夫妻倆的家就住在附近,但李瑞生晚上會睡在店里,算賬、看店,也方便一大早能完成點貨、碼貨的工作。
“有人看我辛苦,勸我說傍晚5、6點早些關門,但來我們店里買東西的顧客很多都是從十幾,二十公里以外那么遠的地方,乘好幾個小時的車專程來的,這門一關,就是把這些顧客拒之門外了?!崩钊鹕榻B,一天下來手機上顯示微信收款就有二三百人,還有三分之一的顧客是付現(xiàn)金,一天下來會接待上百位的顧客?!叭绻@店門一關,會擋回去多少人的感情。”

“做窗口服務是很平凡的,沒有什么特別的故事,我們就是很平常的老百姓,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崩钊鹕嘈?,會有年輕人來接下自己的工作,他也希望店里的麻醬、黃醬、香油,醬菜能一直賣下去。

(編輯:映雪)



京城最后一家國營副食店:有人從幾十公里外專程跑來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