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是一種升華——讀大利先生近期山水畫有感

  來源:315記者攝影家張春生 溫飛2020-04-2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讀了程大利先生近期二十余幅山水畫,不覺耳目一新,為之一振,如同見到多日未吾的老朋友,換了一身新裝,煥發(fā)了新的趣味,顯得比原來更見朝氣。四年前的今天《一六年四月十
融通是一種升華——讀大利先生近期山水畫有感

讀了程大利先生近期二十余幅山水畫,不覺耳目一新,為之一振,如同見到多日未吾的老朋友,換了一身新裝,煥發(fā)了新的趣味,顯得比原來更見朝氣。

四年前的今天《一六年四月十九日至二十日》,我陪同大利先生在蕪湖縣西河鎮(zhèn)寫生時,他邊畫邊向我們講解寫生要領(lǐng):“中國畫描寫對象是繪者的心象,是人的記憶感受加上創(chuàng)造。” “寫生不是照搬自然,而要有自己的主觀認識。要大體了解地域特點,自然環(huán)境、風土人情,至此基礎(chǔ)上,把有趣的畫面組織起來?!?


融通是一種升華——讀大利先生近期山水畫有感


“大千世界,雖然到處都有好看的東西,但寫生的人要敏銳的觀察,把最動人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

“構(gòu)圖在中國畫叫章法,就像一座大廈的草圖框架,一定要設(shè)計好。但構(gòu)圖規(guī)則不是死的,可以移動景物,為畫面所用要懂得經(jīng)營位置,學會取舍,分清主次??鋸堊冃危瑢さ眯撵`的自由......”

他用一天和一個早晨,讓西河古鎮(zhèn)躍然展現(xiàn)在一幅長2.5米,寬0.35米的冊頁本上、整個畫面丘壑樹石、云氣嵐光、山峰水影全是師法造化的心得,耐人尋味。

再此之前的幾年,我先后陪大利先生去過黃山、九華山、齊云山等地寫生。每到一個地方,稍稍安頓他就拿起寫生工具抓緊觀察琢磨。每天早早晚晚他就窩在房間里抓緊整理畫稿,每幅作品都是嘔心瀝血,苦苦求索完成的。每幅作品完成對畫家來說都是一次創(chuàng)作感受不斷更迭和深化,也是精神的一次次升華。是從物像到心象的一次次超越。

但我過去看他寫生以及在他書屋中看到的水墨山水,幾乎都是單一黑白相間樸素墨色,都是對大自然繽紛色彩的凝縮提煉。老莊對于色彩主張樸素,反對錯金鎂彩,絢麗燦爛。老子認為“五色令人色盲?!崩献右舱f“五色亂目,使目不明,”“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老子對“五色”的批評否定,成為后來中國畫崇尚黑色這一單色的主要原因?!靶中?,眾妙之門”具有隱士思想的畫家擯棄絢麗的“五色”而創(chuàng)作樸素的水墨山水畫。這種水墨山水畫千余年以來成為中國山水畫的主要特色。雖然也有青綠山水一路,但同時又有“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的警示。如若夸出一點步子,就被否定為不是“中國畫?!?


融通是一種升華——讀大利先生近期山水畫有感


大利先生近期創(chuàng)作的二十余幅山水畫,是他從祖國的大江南北,世界的大洲大洋跋山涉水,寫生得來的。畫家對煙波浩渺的龐大世界及其繽紛復(fù)雜的文化現(xiàn)象,總是不斷的思索著。要把這人類歷史積累的文化成果轉(zhuǎn)換成話語資源,進而展現(xiàn)給人民大眾,讓大家都能從中領(lǐng)受中國之美、世界之美。顯而易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閱歷和現(xiàn)象,共著亮點和歸宿點,無不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世界和中國都是絢麗多彩的,美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這就展現(xiàn)畫家筆下的山水風光,從物像到心像的升華,與社會審美形成互動,而不是只停留在“單色”的世界中。

當然從物象的原生態(tài)能轉(zhuǎn)換成為藝術(shù)品,要經(jīng)過藝術(shù)思維這一審美中介實現(xiàn)。

大利先生是一位資深的編輯,幾十年從事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研究及教學工作,出版多部美術(shù)史論著作。具有很高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寫生實踐經(jīng)驗。他在近期山水畫寫生創(chuàng)作中思考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創(chuàng)作就不能離開中國畫的生動形象原則。

首先堅持以筆墨畫的旨趣取勝,強調(diào)筆墨自身的獨特價值。近作《通神》和《臥云聽泉》二副作品中,可以清楚看到作品骨體堅實,墨法精微。講究筆法、墨法和線條勾勒質(zhì)量的特征。他的筆墨隨機富于精湛般的書寫性,不滯不礙,滿紙煙云,氣象萬千。從中不難看到宋人的氣骨,元人的風韻。

其次“外師造化”視從大自然中尋找創(chuàng)作源泉。大利先生幾乎走遍祖國的大山名川?!八驯M奇峰打草稿”作品中東西南北外的山水皆有。但他畫太行山或黃山山脈時,其作品絕不是某山某水的自然景觀再現(xiàn),他創(chuàng)作的山水既不是純粹的客觀山水也不是完全的主觀山水,而是客觀中有主觀,主觀里可以看到客觀。近作《塞納河左岸》這幅作品,不會像西方風景那樣成為真實自然的奴隸,陷入筆墨的被動。近作《少林少林》,畫的是河南嵩山,但他也沒有完全排斥對自然形態(tài)的攝取,而是把北方少水的嵩山,泉水瀑布特色表現(xiàn)一角,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融通是一種升華——讀大利先生近期山水畫有感


最后是注意在寫生中,既表現(xiàn)出山水特色和雄偉壯麗的奇觀,又要有不依對象而存在的獨特審美意味。近作《一夜飛雪龍蛇息》和《天規(guī)》二幅作品都突出了作者的主觀意識和審美意味。

讀大利先生山水畫近作,給我強烈的感受就是“筆墨當隨時代”。物像一旦被提升為心象及其有機結(jié)合,自然生發(fā)出一種于時代相吻合的精神氣貌。中國畫的實踐與理論也隨之前行。


融通是一種升華——讀大利先生近期山水畫有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有生命的活體,我們向先賢古訓學習,不在乎“死守”,而在于“生發(fā)?!薄皞鹘y(tǒng)”只有不停的與實踐相結(jié)合,和不斷豐富,傳統(tǒng)才會有無限生命力?!八朗亍敝粫敖┗薄叭谕ā辈拍苌A。


融通是一種升華——讀大利先生近期山水畫有感
融通是一種升華——讀大利先生近期山水畫有感



                                                                                                                                                                  張春生

                                                                                                                                                              2020年4月21日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