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談作對子

  來源:鳳凰網(wǎng)讀書2020-01-0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作對子很有趣,其趣何在?在于天地間萬事萬物皆可以透顯出“造化賦形,肢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的結構。上下相須,左右輝映,那些駢四儷六之文,對仗精嚴工整,予人一種莊重、華麗、穩(wěn)定的美感。
作對子很有趣,其趣何在?在于天地間萬事萬物皆可以透顯出“造化賦形,肢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的結構。上下相須,左右輝映,那些駢四儷六之文,對仗精嚴工整,予人一種莊重、華麗、穩(wěn)定的美感。只不過前此百多年來一向被視為封建時代腐儒遺老雕蟲小技,甚至是欠缺深刻思想和真實情感的文字游戲,實則這種文章,蘊藏著非常厚實的思辨邏輯,可惜今天會寫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學子若是能從作幾副對子學起,也許不難重拾些許典雅的趣味。

作對子,未必只講究華藻麗詞,刻形鏤法,一味追逐風雅。也有人用看似高雅的文體,描寫低俗的事物,故為詠嘆,實寓譏嘲。先說一折故事,讓對聯(lián)的趣味撒撒野。

晚清時有個知名的貝勒爺,叫載澂。此人恣睢無理,恃勢橫行,又性喜漁色,只要是姿容不惡的女子一旦入目,便非要到手不可。到了手,調(diào)弄幾時,輒隨手棄之,所謂“百計篡得,不飫不止”(按:飫,音同“欲”,滿足也)。

某日,載澂前呼后擁地出門閑逛,忽然瞥見一女子策馬出安定門,卻不知馬背上的女子正是當時尚未出人頭地的女鑣師鄧劍娥。當日劍娥正保著一車鑣上寧遠,路程不算太長,但是輜重龐大,算算也有十幾頭騾馬,單趟得走上幾日,是以遲遲其行,也就不貪趕路程了。

載澂看劍娥在馬上顛簸動搖,腰肢款擺,甚有風致,便驅散了扈從,獨自一人跟隨在這鑣隊的旁邊,時而前、時而后,或在左、或在右,與鑣隊并馬走了好幾里路,載澂忍不住了,拉韁靠近一個稍稍落后的年輕鑣師,問道:“你們這是干什么的?”

這鑣師聞言答道:“走點兒貨?!?

貝勒爺遂涎著臉笑問:“前頭那雌兒,是貨不是?”

鑣師強忍住一腔怒火,道:“那是敝東家?!?

貝勒爺一聽這話就笑了,道:“喝!東家?東家可了不得,嚇煞人了!”說著,忽然夾馬而前,不過一呼吸間便越過鑣隊,直奔那劍娥的背后,后面的眾鑣師驚呼不及,眼見這強徒往斜里一傾身,一只臂膀便向劍娥腰間探去,那劍娥也不回頭,幾乎就要吃他一抓,只在載澂之手快要擄著她的當兒,一條纖弱的身影忽地向上一拔,躍起丈許之高,再落下時,已然避過了載澂的一擄,還端端的落回了馬背之上。

載澂自是一愣,可這小姑娘的身手卻撩撥起他的興趣來,打鞍橋上抽出鞭子,再催馬上前,手起一鞭,朝劍娥的背脊上招呼過去。劍娥仍不回頭,背后卻仿佛長了一對眼睛似的,鞭梢才剛要搆上她的后頸根,人又騰空縱出去,還向前翻了個旋子,趁身形反轉、頭臉朝后的剎那之間,覷準鞭勢,一把抓了,猛可收束,竟然將載澂扯下馬來,她自己同時一撒手,翻身時恰恰坐回了馬背上。

當時情景,看見的可不只是鑣局里的人丁,還有路上的百姓,眾人見惡少落馬,跌了個鼻青臉腫,連腰都直不起來,成了個大蝦米,無不鼓噪大噱。

后來端方(午橋)聞知此事,戲作一長聯(lián)嘲之—句意有些泛黃,道學家請擔待。

上聯(lián)是:

鞭非不長,莫可及之,噬臍猶悔登途,載不動、許多愁緒,是非只為強翹首

下聯(lián)是:

腰實在細,豈堪握也,低眉卻憎孟浪,澂難清、一抹萍蹤,煩惱皆因不扭頭 (按:途、徒同音,澂是澄的古字)

上聯(lián)是用旁人看笑話的觀點,直指載澂登徒子行徑之可鄙,其中“翹首”二字所指的“首”,指的是不是頭腦的頭,至于是什么頭?不好明說。下聯(lián)則是用載澂的觀點去揣摩那不愿回頭的少女的心思,竟然還有點兒深情款款的意趣。兩聯(lián)中也巧嵌“載”、“澂”二字,這已經(jīng)可以說是端方一向在文字游戲上的慣技了。

端午橋作這種對聯(lián)諷謔人,已經(jīng)是文字游戲的極致。再把話回頭說:對仗,為什么會在中國文學里形成一種美學典范呢?

對聯(lián)是觀賞性很強的藝術,所以有時只要求字面相對,即同類詞相對,特別要求在聲調(diào)上平仄相反,在詞性上動靜相當;虛字對虛字,實字對實字。

有些同類詞可供選擇的范圍較小,如數(shù)字、人名、地名、書名、人體部位名、動物名、植物名等等。這就提醒了我們:在修辭這樁工程里,“相對”這個概念所講究的,不只是字義本身,還有字義的歸類范疇。

律詩對仗,尤為七律精華所在,必須審慎下筆。律詩中間對仗的兩聯(lián),慣例講究一虛一實、一情一景、一大一小、一遠一近、一比一興……質言之,兩個句子要有參差對比,內(nèi)容變化才會靈活,不虞呆滯。

從前說相聲的有個《對對聯(lián)》的段子,說:“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雷殷殷、霧蒙蒙,開市大吉對萬事亨通?!边@些都是一般俗用有趣的對子。不過若要說到律詩用對,就還有更精細雅致的講究。

律詩重視結構,環(huán)環(huán)相接,如《文心雕龍》所謂:“外文綺交,內(nèi)義脈注?!逼鹇?lián)布局,或從一角揭發(fā),或從全局籠罩,要之在于預留地步給后文發(fā)揮。中間兩聯(lián)也各有作用—頷聯(lián)(也就是第三、四句)既承接開頭,更復引起下文。頸聯(lián)(也就是五、六句,又稱腹聯(lián))最須蕩開,有時甚至要讓人感覺是另起一新作,但是又不能斷然離題,必須和前兩聯(lián)維持著一種藕斷絲連的關系。到了尾聯(lián)(也就是七、八句,又稱結聯(lián)、末聯(lián))收束一切,呼應前文。這里說的對仗,看來難在聲調(diào)與詞性的錙銖必較,其實難在“相對”這個概念的無窮變衍。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有這樣一段話:

黃星巖隨園偶成云:“山如屏立當窗見,路似蛇旋隔竹看?!眳柗吭伋缦人略疲骸盎髡㈥幰r,路轉多從隔竹看。”二人不謀而合。然黃不如厲者,以“如”字與“似”字犯重。竹垞為放翁摘出百余句,后人常以為戒。 ——《隨園詩話》卷五,二二

這段話說明在詩中對仗要避免同義詞相對,用“似”對“如”,雖字形字音不同,但字義相同,亦不可取。這似乎有點苛求,連大詩人也難免的事,我輩怎能不犯?但是從作詩的角度來看,詩人有義務避免合掌,就要從避免同義詞相對做起。

王力在《詩詞格律》說過:“語法結構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為對仗,這是正格。但是我們同時應該注意到:詩詞的對仗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對,而不要求句型相同?!?

這對于對聯(lián)的對仗也是相當重要的。就詩論律,唐律宜學子美、退之、義山,尤其李義山,其時律法已然大備,誠非初盛唐可比。不過,春聯(lián)的對子是另一回事。

據(jù)說,門上掛春聯(lián)起自五代末期蜀主孟昶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此事聚訟千年,未有定論。不過,從辭意上看,這上下兩聯(lián),跟成熟的律詩所講究的對仗略有不合之處。子美、義山而后,律法更見精嚴細膩,許多在六朝時代堪稱秀異的對仗句已經(jīng)流露出一種“踵事增華”的堆砌情味。具體言之:

經(jīng)由老杜的示范,盛唐以后,絕大部分可以為宗法對象的詩人所作的對仗句,是不可能出現(xiàn)“合掌”之病的。所謂“合掌”,就是說一聯(lián)的上下句所表現(xiàn)的意思累疊重出,并無二致?!靶履昙{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的毛病就是“合掌”,兩句一個意思,反而顯得詞費!

比方說,市面上常見之聯(lián)中,有此一對:“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是舊時商店通用的春聯(lián),平仄合律,對仗工整,而且與爆竹聲中“恭喜發(fā)財”的氣氛相協(xié)調(diào),很受歡迎。但深一步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通四海”、“達三江”是一個意思—這就是“合掌”。七言聯(lián)語一共十四字,其中六字只能當三個字用,豈不可惜?

對聯(lián)是文章中最精練的文體,決不允許浪費筆墨。為了以較少的文字提供較多的資訊,必須避免上下兩聯(lián)說同一意思。只不過,喜慶況味,多多益善,合掌又何妨?在新春聯(lián)中用“震乾坤”對“驚世界”、“報佳音”對“傳吉語”、“發(fā)祥光”對“騰瑞氣”,就是為了強調(diào)說不完、數(shù)不清、用不了、享不盡的喜慶或強盛氣氛,“合掌”自他“合掌”,受那么多文氣的束縛干嘛?

好春好語對門來

——給無論識與不識的人祝福,乃一年大計,許為春聯(lián)的風度

張貼在門口的春聯(lián),表現(xiàn)了主人的期許、祝愿,或許還包括了為人處事的風范。觸目都是吉祥語,也往往帶給過路者一瞥而笑納的溫暖。春聯(lián)之于我,是年度大事。

大約從十四五年前起,每歲一入陽歷十二月,我就要開始準備買紙、擬句、書字,在舊歷年前,將為數(shù)大約三四百副的春聯(lián)寫好,卷成小紙卷子,日夕隨身攜帶幾卷,隨手贈送。

一般說來,除了“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和“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接新年”之外,我?guī)缀醪挥藐惥?,大都另鑄新詞,為的是讓這短短的兩個七字句能夠體貼張掛者的處境和情懷。

比方說,今年我為開館子的朋友寫的是“珍饌連筵邀客賞,春風萬里送廚香”;為開酒莊的朋友寫的是“新醅聊解劉伶醉,陳釀常隨李白詩”;為一個將要長時間離開臺灣的朋友寫的是“圣代即今多雨露,好春如此滿江山”。

“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是盛唐詩人高適的名句,原本不作對仗,也不適用于春節(jié)應景。到了清代,著名的大學士宰相劉墉為任何人書寫聯(lián)語,都用“圣代即今多雨露”作上聯(lián),這當然是出于稱頌天子的用心,卻也足見這句話還是人人都能接受的祝福,直白了說,就是:“今年風調(diào)雨順、萬事如意吧!”我也發(fā)覺這句話很好應用,對于前述去島不歸的朋友可以用得上,對于宅在家里讀古書的朋友一樣適用:“圣代即今多雨露,清懷如此止詩書?!苯o想要遷入高樓層新居的朋友則是:“圣代即今多雨露,高瞻何處不風流?!苯o滿懷政治牢騷的朋友也未必不能用:“圣代即今多雨露,孤心到處任煙云。”

“春城無處不飛花”為中唐時代的詩人韓翃的名句,原本也不是春聯(lián)用語,可是為之打造一個能夠表現(xiàn)個性的上聯(lián),總比“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廣茂達三江”之類傖俗語來得有風趣。有位慈心滿溢、佛緣深長的朋友,就拿走了一副“福報有緣常證果,春城無處不飛花”。放棄高科技專職,回家鄉(xiāng)務農(nóng)的朋友取去的是這一副“好雨得時能潤土,春城無處不飛花”。碰上了不斷擴充事業(yè)體,還在春節(jié)期間過生日的長輩,則“海屋添籌多樹業(yè),春城無處不飛花”也是恰切的祝福。

一九七一年我剛進高中,歲末時分,父親遞給我一張紙條,上寫兩行:“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中間橫書四字:“車馬無喧”。

接著他說:“這是曾國藩的句子,你給寫了貼上罷。”一直到他從公務崗位上退休,我們那棟樓年年是這副春聯(lián)。

直到我自立門戶,年年會依據(jù)當時心境,調(diào)理文辭。有一年出版《認得幾個字》,當時的春聯(lián)就是“流金歲月迎春暖,琢玉功夫逐字明”,還有一年冬天細讀《易經(jīng)》,很自然地寫下了這樣一副春聯(lián):“酒祝青春恢大有,花開錦繡伴家人?!?“大有”、“家人”原本不能作對,然而由于都是易卦的卦名,對起來也就順理成章。

這幾年,我對當局之無能實在憤懣太深,幾乎不假思索而寫:“獨有文章留北斗,愧無諫表對東風?!鄙下?lián)不無自夸之意,下聯(lián)用語,則不只是令“東風”與“北斗”作對仗,“東風”實際典出于“馬耳東風”。至于馬耳是誰的耳朵?就不言可喻了。

新年總不能免俗,該有新希望,我每年不改其志,眾多希望里一定有這么一項:但愿國人張掛春聯(lián)時都能把上聯(lián)、下聯(lián)分清楚,不要掛錯;而這卑微的希望從來沒有達成過。


                          (編輯:紅研)


《科學導報今日文教》征稿可發(fā)新聞、政工論壇、學術論文、課題研究、講座、學生作文、書畫、攝影作品、傳記、專家、企業(yè)專訪、廣告軟文等,歡迎投稿。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370016,郵發(fā)代號:23139 電話: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
張大春談作對子


 

相關閱讀: 張大春談作對子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