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誕生于安徽金寨 唱響在神州大地

  來源:315記者攝影家胡遵遠 孫戎2019-08-2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lián)合出品,央視網、愛上傳媒、各地IPTV分平臺共同承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lián)合出品,央視網、愛上傳媒、各地IPTV分平臺共同承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受到了全國上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顒訉⒃谌珖鞯剡x取70首代表不同城市的歌曲,通過“城”與“歌”的結合,集中展現(xiàn)一個時代的聲音,以此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安徽金寨民歌《八月桂花遍地開》十分榮幸地入選該項目,這無疑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但是,它也會給本來就是“眾說紛紜”的《八月桂花遍地開》添上一把火!那么,《八月桂花遍地開》到底是誰創(chuàng)作的?怎樣傳播出去、以至于唱響全中國、唱到全世界的呢?

我們十分自豪地告訴大家:唱響全國的紅色經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誕生于安徽金寨的一首革命歌曲。它的詞作者是金寨果子園佛堂坳小學校長羅銀青。它是一首依曲填詞的民歌,它的曲調是大別山民歌《八段錦》的曲調,最初是為了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而創(chuàng)作的。由于這首歌曲調優(yōu)美、歌詞動聽,因而很快就在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傳開并逐步唱響神州大地。

一、《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誕生地和詞作者本來是一件

十分明確的事情,但是,多年來,它卻好像是一個“謎”,

一直是眾說紛紜、答案不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五十周年歌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將其標注為“江西民歌,煥之曲”;《民間歌曲概論》(宋大能編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版)也認定是江西民歌;《中國民歌》(第3卷,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將之認定為安徽金寨民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北卷》(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版)將它作為湖北民歌(鄂東北紅安縣)選入;而在《中國傳統(tǒng)民歌400首》(柳正明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國ISBN中心,1987年版)中,編者將其認定為河南新縣民歌;《中國音樂詞典》中沒有認定它是屬于哪個省份或地區(qū)的民歌,只確認它是“流傳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別山地區(qū)、系土地革命時期有些縣、區(qū)成立蘇維埃政府時、據民歌《八段錦》填詞傳唱而成的”。曹錦華的文章《(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何地民歌》指出:“不難看出《八月桂花遍地開》確系商南民歌,歌詞作者是羅銀青,曲調是地方民間《八段錦》調,作歌是1929年8、9月桂花盛開的時候,它是河南商南民歌……”《黨建雜志》刊登的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在《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樂譜下面標注是“革命民歌,煥之編曲”,并認為“這首歌是1929年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人民用當地的民歌《八段錦》填詞改編而成的”。賀文忠的文章《大別山上一首震撼人心的歌》認為:“1929年正值大別山桂花盛開的季節(jié),為慶祝鄂豫皖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成立,《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在新縣柴山堡(今新縣陳店鄉(xiāng))誕生并首唱”。潘傳柏在《大別山土地革命時期革命民歌的特征》一文中認為:“《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利用了傳統(tǒng)民歌《八段錦》填詞改編而成,就是1929年8月在新縣卡房成立工農民主政府的慶祝大會上產生的”??梢?,關于它的誕生地和詞作者問題,至少有江西、安徽、河南、湖北幾種說法。

不過,好在絕大多數人對這首歌是大別山民歌,是為了歌頌蘇維埃成立而創(chuàng)作的歌,是采用民歌《八段錦》的曲調、填詞而創(chuàng)作的歌,看法是一致的、思想是統(tǒng)一的。于是,因為江西民歌的風格與此迥然不同,后來被研究者們排除,剩余的基本上集中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區(qū)了。然而,就是大別山區(qū),也還有河南商城說、河南新縣說、安徽金寨說、安徽六安說、湖北紅安說,等等。其中比較集中的至少還有兩種:一說是河南商城縣的一位革命烈士所作;一說是安徽金寨斑竹園羅銀青所作。

二、很多事實和理由可以證明:安徽金寨的羅銀青就是《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詞作者。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拜讀很多文章、訪問部分知情人士,筆者認為,很多事實和理由可以說明:安徽金寨羅銀青就是《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詞作者。由于羅銀青填詞創(chuàng)作的《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曲調優(yōu)美熟悉,歌詞順口好記,所以深受人民群眾和紅軍戰(zhàn)士的喜愛,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號召力,人民群眾唱著它參加紅軍、支援紅軍,紅軍戰(zhàn)士唱著它去英勇戰(zhàn)斗、去開創(chuàng)根據地,這首歌唱到哪,根據地就建到哪。1931年,原紅三十二師副師長漆德偉(金寨人)等人,從鄂豫皖調到中央根據地工作,這支歌子就由他們帶到中央根據地,很快在那里流傳開來。1932年,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西去川陜,這首歌又被帶到川陜,于是就逐步流傳到全國各地,歌詞也隨之在不斷地修改和翻新。

新中國成立后,音樂界人士將《八月桂花遍地開》改編為不同版本的合唱曲,還被改編成二胡、琵琶等器樂曲。1959年,作曲家李煥之與詞作家霍希揚把這首單旋律民歌改編成一首豐富的民歌合唱曲。1964年,李煥之再度把它改編成女聲合唱曲,用于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二場“星火燎原”中,以女聲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現(xiàn),一時間此歌紅遍全國,最終變成紅色經典歌曲。這首歌,以其慷慨激昂的歌詞、歡樂跳蕩的旋律反映一個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不僅成為中國蘇維埃和紅軍時期的經典歌曲,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且伴隨著春風秋雨、伴隨著獵獵紅旗,唱響了全國各地、神州大地,直到現(xiàn)在仍然是廣為傳唱、經久不衰!

那么,說羅銀青是《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詞作者,有哪些理由和依據呢?我們認為,除在此之前的很多專家學者的實際調查、深入研究、分析判斷、撰文支持外,我們目前至少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十多條理由和依據。

首先,是有完整準確的文字記載。

閻榮安編著、中央黨史出版社出版的《軍旗獵獵---在金寨建立的十二支主力紅軍隊伍》第33---35頁是這樣敘述的:1929年的農歷八月,金寨西部地區(qū)的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府紛紛建立,人民群眾歡欣鼓舞,張燈結彩,玩燈唱戲,熱烈慶祝自己的政府誕生??稍诟鞯氐膽c祝大會上,大家只會唱《國際歌》這一首革命歌曲,因為立夏節(jié)起義后,接著就開展反“會剿”斗爭,來不及創(chuàng)作新的革命歌曲。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創(chuàng)作出新的革命歌曲,緊密聯(lián)系當地革命形勢,更好地宣傳教育群眾,商城縣委領導成員、紅三十二師師委書記李梯云和紅三十二師政治部主任漆禹源、縣委委員漆先棣在斑竹園的花堰白蓮宮(也叫柏梁宮,今金寨縣斑竹園鎮(zhèn)花堰境內)研究,決定編一首歌唱蘇維埃和紅軍的歌,以表達廣大勞苦群眾翻身得解放和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時的喜悅心情,在一區(qū)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上演唱,并把此任務交給少共縣委書記徐乾。徐乾又與少共縣委組織部長漆先棣、宣傳部長漆先平商量,決定讓佛堂坳模范小學校長、共產黨員羅銀青編寫。

羅銀青是沙堰(今金寨縣斑竹園鎮(zhèn))大西沖瓦屋灣人,1894年生。1927年春,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入黨,夏秋之際結業(yè)后回鄉(xiāng)參加農運工作,并在沙堰洪覺庵大廟辦起了改良私塾,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1928年冬,黨組織又安排他在小河王氏祠辦學,他一面教書,一面在校內外發(fā)展黨員15人,壯大了黨的隊伍。立夏節(jié)起義勝利后,為了興盛蘇區(qū)教育,黨又派他在果子園佛堂坳模范小學任校長。他擅長寫詩作歌,出口成章,被當地群眾稱為“商南才子”。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商南地區(qū)即立夏節(jié)起義(也稱商南起義)的爆發(fā)地——今安徽省金寨縣斑竹園、吳家店、果子園、南溪、湯家匯等地區(qū)。那個時候還沒有金寨縣,該地區(qū)屬于河南省商城縣管轄,由于其地理位置在商城縣的南部,故稱商南地區(qū)。后來,國民黨設置了“立煌縣”(金寨縣的前身),便將其劃歸立煌縣管轄。因而,當年的商南地區(qū),就是今金寨縣的斑竹園、吳家店、果子園、南溪、湯家匯等地區(qū)。

羅銀青接受任務時,他正好參加了鄉(xiāng)蘇維埃成立慶祝大會。這時正值金秋時節(jié)(農歷八月下旬),到處桂花盛開,香氣四溢,沁人肺腑,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上人民群眾的歡樂情景仍在腦海中浮現(xiàn),他觸景生情,心潮澎湃,才思涌動,哼著當地民歌“八段錦”的曲調,填寫了名叫《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詞,送交給李梯云審閱。定稿后,由學校女教師陳覺民負責教唱,并編舞以打花棍的形式表演。首次表演由方子翼、方太森、肖大清(女)、劉昔祥、吳文彬、涂詩銀(女)、黃祖德等16名學生組成。

在斑竹園長嶺崗舉行的第一區(qū)蘇維埃成立大會上,《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舞表演十分成功,受到熱烈歡迎。李梯云當場對模范小學進行了嘉獎,并把教唱這首歌作為大會的一個內容。羅銀青把油印好的歌曲散發(fā)給參會人員,當場進行了教唱。會后,少共縣委將這支歌曲油印發(fā)給各團支部、各鄉(xiāng)蘇維埃,要大家學唱。中共商城縣委和紅三十二師還將這首歌定為黨政軍民必唱的歌曲。從此,這首著名的革命歌曲便開始在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廣為傳唱。

其次,是有史書志書的歷史定論。

1、由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和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聯(lián)合編纂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199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第133頁有這樣一段表述:“為了表達廣大勞苦群眾翻身得解放和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時的喜悅心情,共產黨員、佛堂坳小學校長羅銀青于10月(農歷八九月間),在商城縣工農革命委員會成立時創(chuàng)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開始在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廣為流傳?!痹摃诘?78頁還有這樣一段表述:“佛堂坳小學校長羅銀青創(chuàng)作《兵變歌》、《小放?!?、《婦女歌》等10多首歌曲,尤其是他在當年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季節(jié),紅三十二師從鄂東北回師商南,收復失地,在恢復和成立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成立商城縣工農革命委員會之時,以當地民歌‘八段錦’曲調填詞的《八月桂花遍地開》,抒發(fā)了工農群眾翻身作主人的喜悅心情,描繪了歡慶蘇維埃誕生的熱烈場面。這一優(yōu)美的歌曲成為一支耀眼的奇葩,迅速傳遍全邊區(qū),進而傳遍全中國。”

這段話將《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誕生的時間、地點、背景和創(chuàng)作者都記載得一清二楚。時間是紅三十二師從鄂東北回師商南、桂花盛開的1929年農歷八九月間。地點是商南地區(qū)的佛堂坳小學。佛堂坳小學即今果子園鄉(xiāng)佛堂坳小學。歌曲誕生的背景是區(qū)鄉(xiāng)蘇維埃建立,人民群眾歡欣鼓舞,熱烈慶祝。歌詞創(chuàng)作者是羅銀青,羅銀青是斑竹園鎮(zhèn)沙堰人;曲子是當地民歌“八段錦”。這些相關情況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其他章節(jié)中還有一些記載。因此,《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的誕生地是今安徽省金寨縣,歌詞作者是羅銀青,創(chuàng)作時間是1929年10月,這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早已作出的定論。

2、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審稿,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金寨紅軍史》(2005年)一書對《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的誕生也作了詳細地記載,(第46頁)有這么一段話:“從立夏節(jié)起義勝利、紅32師的建立,到三次反‘會剿’的勝利和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普遍建立,人民群眾歡欣鼓舞,張燈結彩,玩燈唱戲,熱烈慶祝。為了表達廣大勞苦群眾翻身解放和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時的喜悅心情,當時的商城縣委書記李梯云和縣委委員漆禹源、漆先棣在花堰白蓮宮(柏梁宮)研究決定編一首歌唱蘇維埃的歌讓群眾演唱,并把此任務交給少共縣委書記徐乾。徐乾又與少共縣委組織部長漆先棣、宣傳部長漆先平商量,決定讓羅銀青編寫?!?

“羅銀青是沙堰(今屬斑竹園鎮(zhèn))大西沖瓦屋灣人,1894年出生。1927年春,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入黨。夏秋之際結業(yè)后回鄉(xiāng)參加農運工作,并在沙堰洪覺庵大廟辦起了改良私塾,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

1928年冬,黨組織又安排他在小河王氏祠辦學,他一面教書,一面在校內外發(fā)展黨員15人,壯大黨的隊伍。立夏節(jié)起義勝利后,為了興盛蘇區(qū)教育,黨派他在果子園佛堂坳模范小學任校長。他擅長寫詩作歌,出口成章,被當地群眾稱為‘商南才子’。他受領任務時,正值桂花飄香的金秋時節(jié)(1929年農歷八月下旬),觸景生情,就創(chuàng)作出了一首名叫《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詞,配以當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民歌曲調‘八段錦’,交給李梯云審閱。定稿后,羅銀青在模范小學以打花棍的表演形式進行編舞。首次表演由方子翼、方太森、肖大清(女)、劉昔祥、吳文彬、涂詩銀(女)、黃祖德等16人組成,每人一根系有紅綢的花棍,花棍上捆有銅錢,舞起來嘩嘩作響,十分好看。在斑竹園長嶺崗舉行的第一區(qū)蘇維埃成立大會上,《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舞表演十分成功,受到了熱烈歡迎。商城縣委書記李梯云當場對模范小學進行了嘉獎,并把教唱這首歌作為大會的一個內容。羅銀青把油印好的歌曲散發(fā)給參會人員,當場進行教唱。會后,少共縣委將這首歌油印發(fā)給各團支部、各蘇維埃,要大家學唱。從此,這首著名的革命歌曲開始在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廣為傳唱,后來流傳到全國各地。”

3、由洪學智上將題名、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寨縣革命史》(1991年)在第87頁有這樣一段文字:“蘇維埃建設期間,正是桂子飄香的金秋時節(jié),又是誰種誰收的豐收季節(jié),人民群眾歡欣鼓舞,玩燈唱戲,慶祝人民政權的誕生。共產黨員、小學教師羅銀青創(chuàng)作了以歌頌蘇維埃為主要內容的《八月桂花遍地開》歌詞,配以當地流傳的歡樂明快的《八段錦》民歌曲調,在蘇區(qū)廣為傳唱。后來流傳到全國各根據地?!?

4、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寨縣志》(首部)在介紹羅銀青這個人物時,是這樣敘述的:羅銀青(卿)(1894-1952)沙堰鄉(xiāng)人。民國3年(1914)設館教書。他經常教育學生:求知報效于民,讀書勿忘救國,不排外患,國無寧日,不解內憂,民無生計。他的臥室里掛著一幅“投槍殺敵英雄志,揮筆誅奸士子心”的對聯(lián),抒發(fā)了自己抱負。

民國18年9月間(1929年),商南地區(qū)建立蘇維埃政權,羅銀青(卿)為紀念“窮人政權建立之日”,便用當地群眾喜愛的《八段錦》民歌曲調,創(chuàng)作了《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詞。這首歌詞富有強大的戰(zhàn)斗力和號召力,被中共商城縣委和紅三十二師定為黨政軍民必唱的歌曲,很快傳遍鄂豫皖蘇區(qū)。新中國建立后,《八月桂花遍地開》被選入《東方紅》影片,傳遍全國。


第三,是有很多的人證物證能夠佐證。

1、有兩位開國將軍親自作證。很多老紅軍戰(zhàn)士對這首歌念念不忘,常對子女和來訪者提起或唱起這首歌。開國少將方子翼當年曾在佛堂坳模范小學讀書,生前他經常飽含深情地向來訪者介紹羅銀青校長創(chuàng)作、陳覺民老師教唱、表演《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情景。

漆遠渥將軍也是羅銀青創(chuàng)作《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親歷者和歌唱者。1952年1月30日(農歷正月初四),時任華北空軍政治委員的漆遠渥,從北京返回故鄉(xiāng)斑竹園簡家畈探親,第三天,得知少年時曾教過自己的老師羅銀青患了重病,臥床不起。他本欲登門看望,可是假期只剩一天,又加山嶺阻隔,交通不便,于是只好給老師寫了一封信。信中對“先生在廿余年來所遭種種痛苦頗表同情,尚望先生保重健康”;“承蒙先生對我們的教養(yǎng),深為感謝”。他把信寫好后,又附了30元人民幣,叫家里派人送給羅銀青。此時的羅銀青,已生命垂危。當他得知昔日的學生已成為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后,心中特別高興。但是由于體力太差,第二天,也就是1952年2月4日(農歷正月初九),他帶著對“山河改貌”的歡愉,含笑離開人間。

2、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內建設的有場景再現(xiàn)。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前樓二層“金寨革命史”展廳,專門建有一個果子園佛堂坳模范小學校長、共產黨員羅銀青創(chuàng)作《八月桂花遍地開》、女教師陳覺民編舞教學生們演唱《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真實場景。

3、《八月桂花遍地開》已被確定為金寨縣的縣歌、桂花樹被確定為金寨縣的縣樹。鑒于《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13年3月31日,金寨縣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金寨縣人民政府《關于提請審議金寨縣縣歌、縣樹的報告》,決定把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確定為縣歌、桂花樹確定為縣樹。

4、金寨縣專門建有“《八月桂花遍地開》紀念廣場”。2017年,為紀念在縣境內誕生的紅色經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金寨縣在縣城新區(qū)專門興建了一個桂花公園、在公園主入口處建了“《八月桂花遍地開》紀念廣場”。

5、專家學者對羅銀青有研究、有結論。皖西文化大家徐航對羅銀青很有研究,并出了很多成果。他在《“紅色歌手”羅銀青》一文中對羅銀青的一生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

其中,關于《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徐航是這樣介紹的:1929年5月6日立夏節(jié)起義(也叫商南起義)勝利后,羅銀青被調到果子園佛堂坳模范小學任校長。他歡欣鼓舞,親自編寫戲曲和民歌,率領師生到處宣傳革命的勝利,動員青年男女參加紅軍,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這年農歷八、九月間,商南起義勝利后建立的紅三十二師由鄂東勝利回師商南,同地方黨組織一道,進一步建設蘇維埃政權。在這美好的秋天,金風送爽,桂子飄香。羅銀青面對大好的革命形勢,心花怒放,激情滿懷。他鋪紙揮筆,興致勃勃,一口氣創(chuàng)作出了《八月桂花遍地開》的10段歌詞,并和以當地群眾喜愛的“八段錦”民歌曲調,在學生和群眾中傳唱。商城縣委和紅三十二師領導,鑒于這支歌戰(zhàn)斗力強、號召力大,還專門下文,要黨政軍民爭相學唱,廣泛傳播。

羅銀青的作品流唱民間的,除了《八月桂花遍地開》,還有《兵變歌》、《窮人調》、《小放?!?、《婦女歌》、《兩邊船》等數十首歌詞,大都配以當地民間曲調教唱,流傳很廣。

羅銀青是革命“兩桿子”筆桿子隊伍的一員,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身份和心性,赤膽忠心,嘔心瀝血,終生為革命歌唱。

6、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曾經專門向全國作過推介。2011年6月26日,在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行·魅力六安》大型文娛晚會上,著名歌唱演員呂薇唱起了膾炙人口的金寨民歌《八月桂花遍地開》,主持人張蕾向廣大觀眾隆重介紹了《八月桂花遍地開》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過程,并請漆德金、周桂銀兩位金寨籍老人唱起當年的《八段錦》。唱完之后,張蕾又邀請周桂銀老人回憶當年學唱《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情景,說著說著,周桂銀情不自禁地邊歌邊舞、邊唱邊跳。受2位老人的感染,呂薇、張蕾以及在場的近1000名觀眾齊聲高唱《八月桂花遍地開》,一時間,歌聲飄蕩、群情激昂,熒火棒、紅五星搖個不停,掌聲、雀躍聲此起彼伏,晚會現(xiàn)場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責任編輯:蔚楠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