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玩過的麥稈嗎?河南農(nóng)村小伙孟凡耀,把看似沒用的麥秸稈做成吸管、工藝品,通過淘寶賣向全國。近日,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垃圾分類新規(guī)實施,張小敬同款的天然麥秸稈吸管也火了一把,如今每月賣出上百萬根。
土里長的麥秸稈成了網(wǎng)上熱銷品
7月20日一大早,家住清豐縣鞏營鄉(xiāng)孟家村的孟凡耀便帶著妻子一起來到了50里外的古城鄉(xiāng)梁村岳父家,最近的兩個月他們常常兩地奔波。岳父家主要負(fù)責(zé)收購、加工、存儲麥秸稈,他們家負(fù)責(zé)銷售、打包、發(fā)貨。
孟凡耀告訴記者,他們這里的土壤屬于沙土,種植的有一種叫“葶子麥”的小麥。它比普通的小麥要高出很多,能達到60公分。而且這種麥秸稈的成色、粗細(xì)、光滑度、軟硬度都要高于普通小麥?!斑@種麥秸稈很適合編織工藝品,我們這邊有很多草帽加工廠,都用這種麥秸稈。大概是在2014年的時候,我就想把我們的麥秸稈放到網(wǎng)上試試,沒想到銷量還不錯。
普通小麥一般播種的時候需要每畝地25~30斤,而葶子麥播種每畝地3~4斤即可。另外,為了更好的保存麥桿,收割的時候必須用手工。村民用鐮刀將小麥割下來,去頭,整理干凈扎成捆,買家會根據(jù)秸稈的成色來給出合理的收購價格。像孟凡耀這樣的賣家會根據(jù)客戶的不同需求進行二次加工,確保到達客戶手上的都是完整干凈的原材料。
《長安十二時辰》帶火麥秸稈吸管 農(nóng)村小伙月銷百萬根
“最近我媳婦在追《長安十二時辰》,有一天她拉著我說,雷佳音扮演的張小敬用吸管吸火晶柿子,那個吸管就是麥秸稈吸管。”孟凡耀樂呵呵地告訴記者。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店鋪的吸管銷量明顯增多了,很多顧客一上來就說要張小敬同款吸管,現(xiàn)在每月大概能賣出100多萬根。
除了專門定制的“吸管”,還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編織工藝品商家,一批批的原材料從清豐縣發(fā)往全國各地,通過手藝人靈巧的雙手變成一幅幅精美的“秸稈畫”。此外還有不少城市的幼兒園和小學(xué),通過訂購秸稈讓孩子們了解小麥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工藝。在孟凡耀的眼中,麥秸稈渾身上下都是寶,即便是邊角廢料也能作為裝修材料的粉碎秸稈。
現(xiàn)在,孟凡耀的團隊有10多個特殊的員工,他們都是附近村莊的老人,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因為“麥秸稈”的存在,這些老人在閑暇之余又能重新工作了。
“其實我對土地是有一種特殊的情結(jié),覺得我們農(nóng)村其實是塊寶地,這些土里長的材料既環(huán)保又實用,只要開發(fā)好了,照樣能受歡迎。我是個土生土長的農(nóng)村人,未來我要做一個新型農(nóng)民。”孟凡耀自信的對記者說。
(編輯:愛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