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來源:百度百科呂雪冰2018-07-1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李成林 別署 小堡閑人 象外樓主 中國冰雪畫派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于志學工作室畫家

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李成林 別署 小堡閑人 象外樓主,1968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中國冰雪畫派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于志學工作室畫家、主攻研究冰雪花鳥,用傳統(tǒng)寫意花鳥方法在于志學冰雪山水的技法基礎上開拓了李成林冰雪花鳥,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參加聯(lián)展以及全國大型書畫展覽,并接受多家媒體雜志的專訪與報道于刊登。多幅作品被國內(nèi)外多家機構及個人收藏,個人專題介紹 散見于各種美術報刊,雜志,出版?zhèn)€人畫冊多種。

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冰雪乾坤出新人
——解讀冰雪花鳥畫家李成林

他原本有一份經(jīng)濟收入很不錯而且也很穩(wěn)定的營生,以此滋潤著夫婦倆和二個上大學的子女。然而為了畫畫—畫出迥出時流的好畫,他毅然決然地負笈從師,舉家成了“北漂”一族。

他就是當今名滿遐邇的冰雪畫家李成林。是什么使他做出如此重大決定?

原來有一天他猶如醍醐灌頂,明悟了自己盡管螢窗映雪般地努力,終因囿于地域、眼界與胸襟,估計不會有長足的進步。如何跳出眼前困境?首先必須走出去,擴大視野,開闊胸襟。其次必須有師承關系。有名師指點,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極目遠眺,非平地而視所可比。這看似平常的見解,實在是深中肯綮。明代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說:“凡畫入門,必須名家指點,令理路大通,然后不仿各成一家,甚而青出于藍,未可知者?!被谶@樣深刻理智地認識,他因此斷然離開故鄉(xiāng),投師冰雪山水畫家于志學先生門下。

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成林之畫內(nèi)容廣泛,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都曾一一鉆研,尤使他醉心的還是花鳥畫。如何使花鳥畫跳出樊籬畦徑?這是每一位優(yōu)秀花鳥畫家主體意識里的重要課題。藝術必須創(chuàng)新,否則等于“吃別人嚼過的饅沒味道?!眴适Я缩r活的生命力,似曾相識的作品沒有存在的意義。如何進境?這話題太重大也太沉重了。但成林有一點非常明晰,就是要從形式的構成和對形象的追求以及錘煉有個性的筆墨語言來訴求作品的意境。

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為此在隨侍老師左右的幾年中,他從古人傳統(tǒng)的“渲染吹彈”畫雪方法學起,逐步學習掌握于志學老師的獨創(chuàng)冰雪山水的表現(xiàn)方法。其間備嘗艱辛和屢遭失敗難以言傳。成林鏤心鉥肝地汲取研修。科林伍德曾說:“沒有一定程度的技巧技能,無論什么樣的藝術作品也產(chǎn)生不出來?!闭\然,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必須有一定的技法難度作支撐,越是具有難以企及的高度,其含金量也越高。為了實現(xiàn)他心目中冰雪花鳥畫構建的理想,他把表現(xiàn)冰雪的技法嫁接整合到傳統(tǒng)花鳥畫上。這種大膽的具有開拓性的理念十分可貴,我們知道物種優(yōu)選反對近親繁殖,越遠越好。藝術的承傳與發(fā)展也應如是。成林堅定決心,廢紙十刀,反復實踐。其間二度隨其師到俄羅斯寫生異國冰貌;去黑龍江探雪;到吉林觀賞霧凇。冰雪世界里蘊藏的生命力給他帶來了創(chuàng)作靈感。

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看,那風旋雨驟中的秋荷、引項抗爭的花蕾,難道不是有志者不屈精神的寫照嗎?在積雪凝寒之候,那交頸相擁而鳴的鳥兒正向人們歌唱對愛情的忠貞!殘雪消時風定后,一枝獨向曉晴開——虬枝殘雪中的紅梅就是作者自己對生命感悟的獨白。成林最擅長的還有那巖邊水際的修竹新篁,戰(zhàn)風搏雪的“高風圖”,它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任向嚴寒斗風雪,此中方寸不可移。這哪里是狀物寫生,完全是對崇高人格的追求與歌頌!

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花鳥本無情,但它以生、榮、衰、滅的自然生命過程和所置身的環(huán)境,昭示人們感悟生命、熱愛自然,哪怕一花一葉,一鳥一蟲。尋常景物在成林筆下,幻化成獨具特色的冰雪世界,帶給了我們審美的愉悅。

讀成林的畫,使我想起清代大才子袁枚的詩:“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多好的詩句啊!袁才子是為成林的畫在贊嘆嗎?

作者:呂雪冰

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編輯:朵朵  )


書畫家李成林作品清賞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