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第一刮臉老漢8旬猶“耕耘”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2018-05-25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在南京浦口公園對面,一片樹蔭遮蓋的空地上,有一個露天的剃頭攤兒。79歲的剃頭匠王伯名叫王效夫,13歲開始學藝,從業(yè)至今,已經(jīng)66年了


  現(xiàn)如今,各類理發(fā)店層出不窮。從街邊的普通發(fā)廊到商業(yè)綜合體內(nèi)的高端美發(fā)沙龍,人們總能尋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理發(fā)店。

  然而,曾經(jīng)“獨霸”理發(fā)界,靠著一根扁擔就能“行走江湖”的傳統(tǒng)剃頭攤,卻早已不再被年輕人問津。就連“剃頭匠”這三個字,聽起來似乎都與這個時代有了層隔膜,平添了幾分遙遠與陌生。

  不過,在城市的某些僻靜角落,傳統(tǒng)的剃頭手藝人仍然舉著剃刀和剪子,詮釋著匠人們“最后的倔強”。比如,79歲的剃頭匠王伯。

  王伯名叫王效夫,13歲開始學藝,從業(yè)至今,已經(jīng)66年了。幾乎這一輩子,他都在人們的頭頂辛勤“耕耘”,并且,樂此不疲。

  在南京浦口公園對面,一片樹蔭遮蓋的空地上,有一個露天的剃頭攤兒。

  說是攤兒其實有些奢侈,因為全部的家當不過一輛被各類工具塞得滿滿當當?shù)睦吓f三輪車,以及幾把木制躺椅。這小小方寸間,就是剃頭匠王伯施展身手的全部舞臺。

  王伯在這里擺攤已經(jīng)20多年了,每天清晨5點準時出攤,天黑時收攤,除了下雪下雨,天天不落。時至今日,來他這里剃頭的基本都是老主顧。這些上了歲數(shù)的男人們對發(fā)型的要求不高,以光頭、平頭為主,圖的就是王伯的好手藝以及低廉的價格。

  歲月在79歲的王伯身上留下了濃重的印記:他總是佝僂著背,步履蹣跚,一口牙齒幾乎掉光了,說話時止不住的漏風,可一握起剃刀,氣場卻完全改變了。

  電推子緊貼著顧客的頭皮不疾不徐地游走,自下向上一推到底,輕柔的觸感下,卻是恰到好處的內(nèi)力,短短幾十推,就把頭頂變得清爽光潔。

  被人贊嘆“老爺子手真穩(wěn)啊”時,王伯卻擺手笑笑:“老了,現(xiàn)在手腳都沒年輕時靈活了,那個時候手腕更好,眼神也好,黑燈瞎火的,都能給人剃好?!毖哉Z中,藏著滿滿的驕傲。

  時間回溯66年,那時候,13歲的王伯剛剛拜師學藝,跟著師傅挑著扁擔走街串巷。師傅剃頭時,王伯就站在一邊觀摩,閑暇時,拿根細棍代替剃刀,在自己的腿上模擬剃頭的動作。

  3個月后,終于可以上手,第一個顧客便是自己的師傅,但凡剃的不好,師傅的巴掌便招呼上來。

  為了鍛煉手臂的穩(wěn)健和手腕的靈活,王伯剃頭的時候會將裝滿熱水的茶杯放在胳膊肘上,剃完頭熱水一滴不撒,這功夫才算到家。一直到了第五年,王伯才終于做到了游刃有余,也才正式出了師。

  如今,早已不再是剃頭匠的天下,可王伯這里卻并不缺客人。來的都是回頭客,時間最長的在這兒剃頭已經(jīng)20多年了。說到王伯的手藝,客人們都是止不住的夸贊,除了剃頭,王伯的“刮臉”也是一絕,甚至被很多老客奉為“南京第一”。

  所謂“刮臉”,就是“刮胡子”的加強版:用熱水和毛巾將顧客的臉部敷熱并清洗干凈,涂上肥皂泡潤濕軟化,接著,用刮刀在面部肌膚上平掃,手起刀落,輕重得體,從額頭到下巴,每一根絨毛都不放過,刀刀唰唰見響。

  王伯說,過去在行內(nèi),刮臉可是有嚴格的規(guī)矩標準的,整個臉“刮”下來,一共77刀半。而這“半”刀,正好是從眉心到鼻尖那刀。最妙的是,清理完臉上的雜毛,王伯還會用他柔軟的雙手附贈一套“面部按摩”。整個“刮臉”過程30分鐘左右,卻會讓不少顧客舒服得進入夢鄉(xiāng)。

  小攤雖簡陋,工具款式雖老舊,但王伯對剃頭的熱情卻始終如一?,F(xiàn)在,他的兒子和孫子都繼承了他的衣缽,尤其是孫子,前兩年在繁華地段開了間理發(fā)店,生意很是紅火。

  只不過,這“刮臉”的手藝,孫子怎么都不肯學。對此,王伯很是理解:“刮臉”是個細致活兒,可價格卻不到10元。孫子這輩的理發(fā)師 ,花幾分鐘隨便剪個頭,起步就得30元。這么鮮明的差距擺在眼前,哪個孩子還愿意學呢?不過,嘴上說著理解,王伯的心里仍寫滿了遺憾。

  和剃頭打了66年的交道,王伯說,做剃頭生意,無非就兩點:一是手藝過硬,二是服務到家。只要活兒好,服務細致,客人們自然能留得下來。而被顧客們信賴,對剃頭匠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王伯說,自己年輕的時候,總以為做到個4、50歲就會退休,可沒想到,這剃刀,一舉就舉到了快80歲,剃頭這件事兒早已成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輕時,擺攤剃頭,是養(yǎng)家糊口的迫切需要,而現(xiàn)在,讓他仍然堅持的理由早就只剩下了一個:剃頭,真的是一件開心的事兒。

(編輯:愛娣)



南京第一刮臉老漢8旬猶“耕耘”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